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時雍的意思、時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時雍的解釋

亦作“ 時邕 ”。亦作“ 時雝 ”。亦作“ 時廱 ”。1.猶和熙。《書·堯典》:“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 孔 傳:“時,是;雍,和也。”《隸釋·漢張平子碑》:“出相 河間 ,則黎民時雝。”《隸釋·漢泰山都尉孔宙碑》:“於天時廱。” 三國 魏 曹植 《求通親親表》:“至於欲使陛下崇光被時雍之美,宣緝熙章明之德者,是臣慺慺之誠,竊所獨守。” 清 王又旦 《古鼎篇》:“憶昔神廟稱時雍,斯器原出 蓬萊宮 。”

(2).指時世太平。《晉書·張協傳》:“六合時雍,巍巍蕩蕩。”《文選·張協<七命>》作“時邕”。《宋書·禮志一》:“非演迪斯文、緝熙宏猷,将何以光贊時邕、克隆盛化哉。” 元 貢師泰 《拟古》詩:“一鳴垂衣裳,再鳴緻時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時雍,漢語複合詞,由“時”與“雍”二字構成,其核心内涵指向社會和諧的理想狀态。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尚書·堯典》:“黎民于變時雍”,孔穎達疏解為“天下衆民皆變化化上,是時風俗大和”。以下從五個維度解析其語義演變與使用特征:

一、基本釋義體系 “時”在《說文解字》中被訓為“四時也”,本義指季節更替,後引申出“合時”“順應天時”等哲學内涵。“雍”據《爾雅·釋诂》注“和也”,《經典釋文》強調其“和諧”本旨。二字組合後形成複合義項,《故訓彙纂》歸納為“時世太平,百姓和睦”的政治理想。

二、語源演變軌迹 先秦典籍中多用于贊頌聖王治世,如《尚書·無逸》載“其惟王位在德元,小民乃惟刑用于天下,越王顯。上下時雍”。漢代經學家鄭玄在《尚書大傳》注中強化其“陰陽調和,風雨時若”的天人感應色彩。至《漢書·王莽傳》“九族親睦,百姓時雍”,詞義已擴展至家族倫理層面。

三、經學闡釋系統 宋代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構建“時雍三義說”:天道時序之和、人道倫理之和、政令施行之和。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特别指出“時雍”包含“因時制宜而緻太平”的治理智慧,這一注解成為乾嘉學派的标準诠釋。

四、文學化用範式 在文學創作中形成固定意象,如範仲淹《明堂賦》“萬國來朝,百僚時雍”描繪盛世圖景,《紅樓夢》七十八回“兆姓賴保育之恩,百官時雍之化”則暗含諷喻時政的創作意圖。這種雙重語義承載使其成為傳統文學的重要政治隱喻符號。

五、現代語義轉型 《漢語大詞典》收錄兩個現代義項:①本義指時世太平(保留古義);②轉義為順應時勢的和諧狀态(新增引申義)。在當代語用中多出現于政論文章與曆史著述,如《中華文明史》所述“時雍理念貫穿中國古代政治哲學發展全程”。

網絡擴展解釋

“時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析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時世太平
    指社會安定、國家繁榮的太平盛世。例如《晉書·張協傳》中“六合時雍,巍巍蕩蕩”,以及《書經·堯典》“黎民於變時雍”,均強調天下和諧、百姓安甯的狀态。

  2. 和熙融洽
    形容氛圍和睦、人際關系融洽。如《文心雕龍》中“時雍”被引申為“和熙”之意,多用于描述社會或家庭中的和諧景象。


二、詞源與變體


三、使用場景


四、相關擴展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尚書》《晉書》等文獻,或通過漢典、查字典等工具查詢。

别人正在浏覽...

半天包藏暴民貝子鞭箠不礙菜殽寵惑辍水大覺金仙單款大神農架登講谛審堕休粉覩事鳳簪佛場苟止骨痨寒單函胡紅螺盞奸權解扣兒汲汲搖搖金镳泾渭分明近交遠攻今體詩麇居枯草死骨類出廉堂淩淩龍亭買和馬流孟戲納監契箭卿家齊章繞缭箬下酒十步芳草適才實地陶鍊同社突貫圖子玩愛巍顫顫烏踆五戶絲物質文明享鼎香象蟹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