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門旂 ”。 1.皇帝的儀仗之一。 唐 李華 《含元殿賦》:“火列門旂,霜交陛戟。”《元史·輿服志二》:“次門旗二,執者二人,錦帽,緋絁生色師子文袍。”《明史·儀衛志》:“左前第一行,門旗二,每旗用紅甲士五人,内一人執旗,旗下四人執弓箭。”
(2).軍陣、軍營門前的旗子。 唐 趙元一 《奉天錄》卷二:“以其父 翰 ( 哥舒翰 ), 天寳 之末,師至乎北門,無故門旗自折, 翰 遂斬門旗官而發師旅,終有火拔控轡之難。” 元 鄭光祖 《三戰呂布》第三折:“恰便似護法諸天可便立在門旗。”《三國演義》第七一回:“ 黃忠 、 夏侯淵 各立馬於本陣門旗之下。”
門旗是中國古代具有多重含義的旗幟,具體解釋如下:
門旗(拼音:mén qí),通常指懸挂于特定場所入口處的旗幟,具有标識或象征意義。其用途可分為兩類:
皇家儀仗标志
作為皇帝儀仗隊的重要組成部分,多見于唐代至明代典籍。例如:
軍陣标識
指古代軍營或戰陣前的旗幟,用于标示陣營位置。例如:
在文學作品中,門旗常被用來渲染場景氛圍。如元代雜劇《三戰呂布》第三折寫道:“護法諸天可便立在門旗”,通過門旗展現戰場陣勢。
參考來源:以上内容綜合自古代文獻及權威詞典釋義,如需更詳細例證可查閱《元史》《三國演義》等原著。
《門旗》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分别是“門”和“旗”。
“門”字的部首是“門”,總共有3畫;“旗”字的部首是“方”,總共有6畫。
《門旗》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戰争時期。在古代戰争中,“旗”是用來辨認敵我陣營的标志物,而“門”則是用來控制出入口的設施。因此,“門旗”意味着控制着出入口,并以旗幟來标識身份。
《門旗》的繁體字書寫形式為「門旗」。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所不同。以《門旗》為例,“門”字古時候寫作“門”,“旗”字古時候寫作“旂”。
1. 他手持門旗,指揮隊伍有序出入。
2. 在古代戰場上,門旗是将士們的榮譽象征。
組詞:門牌、旗幟、門禁、旗語。
近義詞:門簾、旌旗、門戶、旗帼。
反義詞:門牆、旗正、開門、旗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