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儒行的意思、儒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儒行的解釋

(1).儒家的道德規範或行為準則。《禮記·儒行》:“ 哀公 曰:‘敢問儒行?’” 南朝 梁 劉峻 《辨命論》:“ 瓛 則 關西 孔子 ,通涉六經,循循善誘,服膺儒行。” 魯迅 《墳·******主義》:“這種言動,自然也許是合于‘儒行’的罷。”

(2).指合乎儒教的言行。 唐 劉長卿 《淮上送梁二恩命追赴上都》詩:“ 賈生 年最少,儒行 漢 庭聞。”

(3).謂斯文地慢步行走。 漢 班固 《奕旨》:“逡巡儒行,保角依旁。”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儒行”是一個源自儒家經典的概念,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綜合解釋:

  1. 儒家道德規範與行為準則
    指儒家學派倡導的核心倫理标準,如仁義、禮智信等。該詞最早見于《禮記·儒行》篇,記載了孔子回答魯哀公關于儒者行為标準的對話。曆代學者如南朝劉峻、魯迅等均引用此概念,強調其作為儒家立身行事的基本準則。

  2. 合乎儒教的言行表現
    特指符合儒家教義的日常行為與言論,如唐代劉長卿詩句“儒行漢庭聞”即描述儒者在朝廷中展現的得體言行。

  3. 斯文的舉止儀态
    引申為儒雅的行姿,如漢代班固《奕旨》中“逡巡儒行”形容對弈時從容不迫的步态。這與孔子在《禮記》中強調“其服也鄉”(服飾入鄉隨俗)體現的儀态修養相呼應。

拓展說明:該詞在不同語境中側重點可能變化,但核心始終圍繞儒家價值觀的外化表現。現代使用中多取其抽象的道德準則含義,而具象的行走儀态釋義已較少見。

網絡擴展解釋二

《儒行》的詞義及來源

《儒行》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儒”是指儒家學派,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學派之一;“行”則表示行為、舉止、行動的意思。因此,總的來說,《儒行》指的是儒家學派所推崇的行為規範和道德準則。

拆分部首和筆畫

《儒行》的兩個字分别由不同的部首構成。其中,“儒”的部首是“人”,表示與人類相關的事物;“行”的部首是“彳”,表示行走的意思。

此外,根據《康熙字典》的統計,字母“儒”共有16畫,“行”則有6畫。

《儒行》的來源

《儒行》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齊物論》一書中,書中說:“賜之以智而舍之以愚,資之以財而堕之以樂,是謂儒行。”可以看出,《儒行》一詞出自莊子的文字描述。

《儒行》的繁體寫法

在繁體字中,“儒行”的寫法為「儒行」,與簡體字寫法一緻。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多有變化,因此,《儒行》在古時候可能有一些不同的寫法。然而,具體的古代寫法目前無法确定。

《儒行》的例句

1. 學習《儒行》,弘揚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

2. 他的行為舉止符合儒家學派推崇的《儒行》。

相關詞語

組詞:“儒學”、“儒者”、“儒風”、“儒生”。

近義詞:“儒家規範”、“儒家準則”、“儒家道德”。

反義詞:“儒行”本身沒有明确的反義詞。但可以根據反面概念來理解,例如“不儒行”表示不符合儒家的行為規範。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