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儒行的意思、儒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儒行的解釋

(1).儒家的道德規範或行為準則。《禮記·儒行》:“ 哀公 曰:‘敢問儒行?’” 南朝 梁 劉峻 《辨命論》:“ 瓛 則 關西 孔子 ,通涉六經,循循善誘,服膺儒行。” 魯迅 《墳·******主義》:“這種言動,自然也許是合于‘儒行’的罷。”

(2).指合乎儒教的言行。 唐 劉長卿 《淮上送梁二恩命追赴上都》詩:“ 賈生 年最少,儒行 漢 庭聞。”

(3).謂斯文地慢步行走。 漢 班固 《奕旨》:“逡巡儒行,保角依旁。”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儒行"一詞在漢語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主要包含以下三層釋義:

一、本義:儒者的行為規範

指儒家學者所遵循的品德修養與行為準則。《漢語大詞典》定義為:"儒者的德行"。《禮記·儒行》篇通過孔子與魯哀公的對話,系統闡述了儒者立身處世的十七種高尚品格,包括自立、剛毅、憂思、寬裕等特質。如"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強學以待問",強調儒者以學問道德立身。

二、特指:《禮記·儒行篇》的專稱

作為儒家經典《禮記》的第四十一篇篇名,該篇集中論述儒者的行為标準。鄭玄注雲:"名曰《儒行》者,以其記有道德者所行也",确立了儒家理想人格的實踐範式。

三、文化引申:儒家行為準則體系

引申為儒家思想體系中的倫理實踐要求,包含:

  1. 忠信立身:"儒有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禮記·儒行》)
  2. 禮義持節:強調"見利不虧其義,見死不更其守"的操守
  3. 知行合一:要求将仁義理念轉化為"言必先信,行必中正"的具體實踐
  4. 濟世擔當:體現"夙夜強學以待問,懷忠信以待舉"的社會責任感

曆代注疏如孔穎達《禮記正義》、孫希旦《禮記集解》均強調,此概念不僅規範個體行為,更構建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價值實踐鍊。清代朱彬《禮記訓纂》更指出:"《儒行》者,所以标儒者之綱維,示學問之途徑也"。

故儒行之要義:既指儒家學者的德行準則,亦特指經典文獻載體,更承載着"内聖外王"的實踐哲學體系,成為中華禮義文明的核心行為範式。


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禮記·儒行》(中華書局點校本)
  3. 孔穎達《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
  4. 孫希旦《禮記集解》(中華書局)

    注:經典文獻釋義綜合曆代權威注疏,傳統典籍無網絡鍊接,參考紙質學術版本

網絡擴展解釋

“儒行”是一個源自儒家經典的概念,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綜合解釋:

  1. 儒家道德規範與行為準則
    指儒家學派倡導的核心倫理标準,如仁義、禮智信等。該詞最早見于《禮記·儒行》篇,記載了孔子回答魯哀公關于儒者行為标準的對話。曆代學者如南朝劉峻、魯迅等均引用此概念,強調其作為儒家立身行事的基本準則。

  2. 合乎儒教的言行表現
    特指符合儒家教義的日常行為與言論,如唐代劉長卿詩句“儒行漢庭聞”即描述儒者在朝廷中展現的得體言行。

  3. 斯文的舉止儀态
    引申為儒雅的行姿,如漢代班固《奕旨》中“逡巡儒行”形容對弈時從容不迫的步态。這與孔子在《禮記》中強調“其服也鄉”(服飾入鄉隨俗)體現的儀态修養相呼應。

拓展說明:該詞在不同語境中側重點可能變化,但核心始終圍繞儒家價值觀的外化表現。現代使用中多取其抽象的道德準則含義,而具象的行走儀态釋義已較少見。

别人正在浏覽...

白菟徧安便當冰筆筆下留情側聞充軍傳柑道盡途殚地券東洛短兵接妒恨放着廢物佛手柑撫叩附議高矩國徽堠吏荒樂黃龍牌婚外情交招浃宙進鮮舊約攫掇玃猿揆伍蠟丸陵海領款臨難無懾理院鹵瘠馬鞍鞒媒伯撚撚膩膩孽畜畔等篷廬清标輕歌劇輕冷棄業變産宂膚折巾石距史體收聲鼠屎熟知逃形晩步無所適從鄉亭猇聲狺語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