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儒行的意思、儒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儒行的解释

(1).儒家的道德规范或行为准则。《礼记·儒行》:“ 哀公 曰:‘敢问儒行?’” 南朝 梁 刘峻 《辨命论》:“ 瓛 则 关西 孔子 ,通涉六经,循循善诱,服膺儒行。” 鲁迅 《坟·******主义》:“这种言动,自然也许是合于‘儒行’的罢。”

(2).指合乎儒教的言行。 唐 刘长卿 《淮上送梁二恩命追赴上都》诗:“ 贾生 年最少,儒行 汉 庭闻。”

(3).谓斯文地慢步行走。 汉 班固 《奕旨》:“逡巡儒行,保角依旁。”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儒行"一词在汉语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主要包含以下三层释义:

一、本义:儒者的行为规范

指儒家学者所遵循的品德修养与行为准则。《汉语大词典》定义为:"儒者的德行"。《礼记·儒行》篇通过孔子与鲁哀公的对话,系统阐述了儒者立身处世的十七种高尚品格,包括自立、刚毅、忧思、宽裕等特质。如"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强调儒者以学问道德立身。

二、特指:《礼记·儒行篇》的专称

作为儒家经典《礼记》的第四十一篇篇名,该篇集中论述儒者的行为标准。郑玄注云:"名曰《儒行》者,以其记有道德者所行也",确立了儒家理想人格的实践范式。

三、文化引申:儒家行为准则体系

引申为儒家思想体系中的伦理实践要求,包含:

  1. 忠信立身:"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礼记·儒行》)
  2. 礼义持节:强调"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的操守
  3. 知行合一:要求将仁义理念转化为"言必先信,行必中正"的具体实践
  4. 济世担当:体现"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的社会责任感

历代注疏如孔颖达《礼记正义》、孙希旦《礼记集解》均强调,此概念不仅规范个体行为,更构建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实践链。清代朱彬《礼记训纂》更指出:"《儒行》者,所以标儒者之纲维,示学问之途径也"。

故儒行之要义:既指儒家学者的德行准则,亦特指经典文献载体,更承载着"内圣外王"的实践哲学体系,成为中华礼义文明的核心行为范式。


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礼记·儒行》(中华书局点校本)
  3. 孔颖达《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4. 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

    注:经典文献释义综合历代权威注疏,传统典籍无网络链接,参考纸质学术版本

网络扩展解释

“儒行”是一个源自儒家经典的概念,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综合解释:

  1. 儒家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
    指儒家学派倡导的核心伦理标准,如仁义、礼智信等。该词最早见于《礼记·儒行》篇,记载了孔子回答鲁哀公关于儒者行为标准的对话。历代学者如南朝刘峻、鲁迅等均引用此概念,强调其作为儒家立身行事的基本准则。

  2. 合乎儒教的言行表现
    特指符合儒家教义的日常行为与言论,如唐代刘长卿诗句“儒行汉庭闻”即描述儒者在朝廷中展现的得体言行。

  3. 斯文的举止仪态
    引申为儒雅的行姿,如汉代班固《奕旨》中“逡巡儒行”形容对弈时从容不迫的步态。这与孔子在《礼记》中强调“其服也乡”(服饰入乡随俗)体现的仪态修养相呼应。

拓展说明:该词在不同语境中侧重点可能变化,但核心始终围绕儒家价值观的外化表现。现代使用中多取其抽象的道德准则含义,而具象的行走仪态释义已较少见。

别人正在浏览...

安寝八景蔀屋裳裳逞虐怆怀刍牧出缺代人叨贴道同志合帝家冻害动摇督缮放软顽否道幞被附蝉阜基高宇钩栈归纳归凭含文横力赫翼鉴定人剑舞甲矟解烦兵进深极切祭式康宁骡轿逻檀卯榫扪月绵延不断耐力南邻拍竿千金敝帚谦豫轻客穷辱榷然宂秽汝曹如臯雉入院室市死重泰山桃菹同职投归五熏仙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