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難無懾”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lín nán wú shè,其核心含義是形容人在面對危難時毫無恐懼,展現出鎮定與勇氣。以下是詳細解析:
該成語最早見于唐代文學家張說的碑文作品《齊黃門侍郎盧公神道碑》,原文記載:
“公處屯安貞,賦詩頹飲,視得失蔑如也,臨難無懾。”
文中通過描述盧公(盧思道)在困境中泰然自若、飲酒賦詩的态度,突顯其臨危不懼的品格。
此成語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勇”與“智”的推崇。不同于莽撞逞強,它強調在危難中保持理性與從容,是儒家“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精神的體現。
臨難無懾是一個成語,形容在面臨困難或危險時毫不畏懼,勇往直前的精神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
臨:左右結構,左半部為一,右半部為木,共兩筆。
難:上下結構,上半部為阜,下半部為不,共七筆。
無:上下結構,上半部為一,下半部為無,共四筆。
懾:上下結構,上半部為心,下半部為至,共十一筆。
來源:
《臨難無懾》一詞出自《韓非子·喻老》,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部分。
繁體:
臨難無懾 (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臨:幾乎沒有變化。
難:在古代,難字為“難”。
無:在古代,無字為“無”。
懾:古代懾字為“懾”。
例句:
他在面對危險時臨難無懾,毫不猶豫地沖了上去。
組詞:
臨危受命、臨危不懼、無懼無畏、無所畏懼
近義詞:
臨危不懼、堅忍不拔、勇往直前、無所畏懼
反義詞:
膽小怕事、畏首畏尾、怯懦不前、膽怯退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