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關卡館驿的小吏。 宋 梅堯臣 《送李殿丞通判處州》詩:“沙頭有堠吏,惴立闆方斂。”
“堠吏”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理解:
基本含義
指古代在關卡、驿站或道路旁負責迎候、記錄裡程的小吏,屬于基層官吏。該詞常見于宋代文獻,例如梅堯臣《送李殿丞通判處州》中“沙頭有堠吏,惴立闆方斂”,描繪了堠吏在沙洲邊值守的情景。
單字釋義
堠吏的職責包括:
詞彙 | 含義 | 區别 |
---|---|---|
堠吏 | 關卡/驿站小吏 | 側重道路值守 |
赇吏 | 貪贓枉法的官吏 | 強調腐敗屬性 |
刀筆吏 | 文書小吏 | 側重文書工作 |
“堠”作為古代交通設施,兼具軍事防禦(烽堠)與民用交通(裡程标記)功能,堠吏的存在反映了古代交通管理體系的特點。該詞現代已罕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詩詞引用。
堠吏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指代守衛城市的警察或警衛。該詞的拆分部首為“土”和“口”,總共有11個筆畫。
堠吏一詞源自于古漢語,最早出現于《史記·周本紀》。在繁體字中,堠吏的寫法為「堠吏」。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堠吏的寫法并不是「堠吏」,而是「堠吏」。古時堠吏是指守護城市的衛士。
1. 堠吏日夜巡邏,确保城市的安甯。
2. 被堠吏逮捕的犯罪分子将接受法律制裁。
在堠吏一詞中,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
1. 做堠:指擔任守衛城市任務。
2. 吏咎:指被官府檢舉或控告。
3. 冊吏:指官府從事文書工作的低級官員。
堠吏的近義詞是守備,指守衛和保衛。
堠吏的反義詞是盜賊,指從事非法活動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