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幼兒。《晉書·食貨志》:“九年躬稼,而有三年之蓄。可以長孺齒,可以養耆年。”
“孺齒”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基本釋義
“孺齒”指幼兒或年幼的人()。其中“孺”意為幼童,“齒”在古漢語中可代指年齡,如“年齒”即年齡。該詞常與“耆年”(老年人)對舉,例如《晉書·食貨志》中提到“可以長孺齒,可以養耆年”,意為保障幼兒成長與老人贍養。
語源與結構
文獻用例
該詞多見于古代典籍,例如《晉書·食貨志》中強調農耕儲備對撫養幼兒的重要性()。
現代適用性
“孺齒”在現代漢語中已罕見使用,屬于文言詞彙,多出現在文獻研究或特定文化讨論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孺”或“齒”的獨立含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說文解字》等工具書。
《孺齒》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兒童(孺童)的牙齒。
《孺齒》由兩個部首組成:一是“子”(字首部分),二是“齒”(字身部分)。
根據《康熙字典》,《孺齒》的總筆畫數為22畫。
《孺齒》在古代漢語中的意思是兒童的乳牙或淳樸純真的笑容。尊稱從小孩的牙齒中可以看到他們天真的笑容,所以稱之為“孺齒”。
《孺齒》的繁體字為《孺齒》。
在古代漢字中,孺齒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字形略有變化。
1. 孩子的孺齒潔白而整齊。
2. 她天真的孺齒展現着無邪的笑容。
3. 這個小男孩失去了一顆孺齒,迎來了他的第一顆恒齒。
1. 孺子:指年幼的兒童。
2. 孺子可教:形容小孩很聰明,很容易接受教導。
3. 孺子牛:指非常聰明、機靈的孩子。
1. 乳齒:指兒童期的牙齒。
2. 乳牙:指嬰兒長出的牙齒。
恒齒:指兒童期長出的永久牙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