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除馑的意思、除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除馑的解釋

佛教語。指出家人。僧尼斷貪欲,除六情,故稱。 唐 玄應 《一切經音義》卷十三:“《分别功德論》雲:‘世人飢饉於 * ,比邱除此愛饉之飢想,故名除饉也。’”《法苑珠林》卷一一六:“亦復如是,放大光明,以照諸冥,上曜諸天,五百除饉,變化俱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除馑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源、文獻用例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1. 基本釋義

    “除馑”由“除”與“馑”組合而成。“除”本義為清除、去除,引申為治理、免除;“馑”指饑荒,《說文解字》釋為“蔬不熟為馑”,即蔬菜歉收導緻的糧食短缺。二字合稱,原指消除饑荒,後衍生為赈濟災荒或與農業相關的職責。

  2. 古代文獻中的特殊用法

    在佛教傳入中國後,“除馑”一詞被賦予宗教含義。據《法華經》記載,“除馑”指僧侶通過修行消除衆生的精神饑馑,如唐代窺基《法華經玄贊》雲:“除馑者,除衆生之貧馑也。”此用法體現了漢語詞彙在文化融合中的演變。

  3. 制度與官職關聯

    古代赈災制度中,“除馑”亦與官職相關。據《通典·職官》載,北周曾設“除馑男”一職,專司災荒時的糧食調配與救濟,屬臨時性職銜。此類職能多與“倉廪”“平籴”等制度相聯,反映了古代國家對民生保障的重視。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除馑”是佛教術語,專指出家修行的女性(即比丘尼),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詞義與宗教内涵
    該詞源于對修行者斷除貪欲的比喻。佛教認為凡夫因貪戀“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而陷入饑馑般的困苦,修行者通過戒律消除這種饑渴,故稱“除馑”。

  2. 構詞解析

    • 除:意為去除、斷滅,指向修行中摒棄世俗欲望的過程。
    • 馑:原指災荒饑馑,此處比喻因貪欲導緻的内心匮乏與痛苦。
  3. 文獻例證
    該詞可見于《法苑珠林》和《佛母泥洹經》等佛典。例如《佛母泥洹經》記載“與除馑女五百人,以手摩佛足”,康僧會在《法鏡經》中進一步闡釋其比喻意義。

需說明的是,“除馑”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屬于佛教文化中的曆史專稱。若需更深入考證,可參考清代厲荃《事物異名錄·佛釋·尼》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敗句頒榜别縣層累乘馬瘛瘚鸱鳥淳維大澈大悟登阼簟紋風瞀婦言幹儛館舍果馬寒小豪纖恚礙活沙虎膺将蝦釣鼈鏡光譏評鸠率科名草窺勘哭臨曆曆如繪利鎖名缰流貶涖祚馬耳毛龜孟光摹想南市黏天槃辟朋義切須綦巾齊齊整整劬勞之恩榮達镕今鑄古軟障色沮商質梢泊深靓始末絲桐桃卯頹氣迋迋卧雪眠霜五獸相輔相成謝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