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以後對 後梁 、 後唐 、 後晉 、 後漢 、 後周 五代的合稱。
“後五代”是宋以後對中原地區五個連續朝代的統稱,具體指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存在于907年至960年之間。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範圍
“後五代”特指唐朝滅亡後在中原地區相繼建立的五個政權。這一稱謂是宋朝及以後的史學家為區分前代類似名稱(如唐代所稱的梁、陳、齊、周、隋“五代”)而提出的。
曆史背景
具體朝代與時間線
| 朝代 | 存在時間 | 開國君主 |
|---|---|---|
| 後梁 | 907-923年 | 朱溫 |
| 後唐 | 923-936年 | 李存勖 |
| 後晉 | 936-947年 | 石敬瑭 |
| 後漢 | 947-950年 | 劉知遠 |
| 後周 | 951-960年 | 郭威 |
最終由後周将領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結束五代時期。
與其他概念的區分
“後五代”是宋代史家對中原正統政權序列的特定曆史劃分,反映了政權更疊頻繁的短暫時期,為理解唐宋之間的過渡提供關鍵脈絡。
《後五代》是一個成語,指的是中國曆史上從五代十國時期到北宋時期的統治者。下面将對該成語進行拆分、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介紹。
《後五代》成語由3個漢字組成,相關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後五代》這個成語出自明代袁宏道所著的《資治通鑒輯覽》。具體使用該成語來形容五代十國時期和北宋統治者的原因是因為這一段時間中國的政權更替頻繁,統治者大多數隻能維持短暫的時間,所以稱為“後五代”。
“後五代”在繁體中的寫法為“後五代”。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後”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它的古字形是“後”,原本是一個臉背向前的“口”字。後來隨着字形的演變,逐漸變成了現代的形狀。
例句:經過戰亂的後五代,終于在北宋時期,中國重新實現統一。
與“後五代”相關的其他組詞有:
與“後五代”意義相近的成語有:
與“後五代”意義相反的成語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