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國家敗亡,宗廟絕祀。
“亡絶”為漢語複合詞,由“亡”和“絶”兩個語素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亡”本義指逃亡,引申為消失、滅亡,如《論語·陽貨》中“亡而為有”;“絶”同“絕”,指斷絕、竭盡,如《說文解字》釋“絕,斷絲也”。二字組合後,“亡絶”可指事物徹底消失或血脈、文化傳承的中斷,例如古籍中“宗祀亡絶”描述家族祭祀斷絕的狀态。該詞屬書面用語,現代漢語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曆史文獻或特定語境中。
“亡絶”(或寫作“亡絕”)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總結如下:
指國家徹底敗亡,宗廟祭祀斷絕,強調完全消亡、滅絕的狀态。由“亡”(消亡)和“絶/絕”(斷絕)兩字組成,表示事物徹底消失或失去延續的可能。
詞源與出處
最早見于《戰國策·秦策三》:“主雖亡絶,盡能而不離”,描述臣子對君主的忠誠,即使國家滅亡仍不背棄。
使用場景
多用于形容國家、家族或傳統的覆滅,例如:“朝代更疊,前朝宗廟亡絶”。也可引申指文化、技藝等徹底失傳。
近義詞與反義詞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用例或古籍出處,可參考《戰國策》相關注釋。
翺翥白水辦具博深慘無人理赤靈符辭别大明法度帝釋地圓說釜魚敢言埂子功衰溝塹函匣蒿丘诃佛罵祖歡言回中佳實佳妍稭鞠謹峻舉手之勞鞠訩鞠域簾鈎良圖翎毛李清照離筵緑竹埋掩孟公投轄秒忽渺漠秘郁娉娉傔從乾燥箧椟切割起夫容裕少庶子設極時樂鳥熟滑素袍汰侈天書天錫鐵礦同交通路酒畏敵如虎霞杯掀天揭地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