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氣禀的意思、氣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氣禀的解釋

見“ 氣稟 ”。


亦作“ 氣禀 ”。謂受之于氣。《韓非子·解老》:“稽萬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無常操;無常操,是以死生氣稟焉,萬智斟酌焉,萬事廢興焉。”後世用以指人生來就有的氣質。《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 宋 朱熹 集注:“性道雖同,而氣禀或異,故不能無過不及之差。”《明史·儒林傳二·劉邦采》:“刮磨砥礪,以融氣稟,絶外誘。” 清 王夫之 《張子正蒙注·太和》:“有生之後,雖氣稟物欲相窒相梏,而克自修治,即可復健順之性。”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破惡聲論》:“顧民生多艱,是性日薄,洎夫今,乃僅能見諸古人之記録,與氣稟未失之農人。”

亦作“ 氣禀 ”。即饩廩。俸祿。 章炳麟 《秦政記》:“ 明 制貴其宗室孽子諸王,雖不與政柄,而公卿為伏謁;耳孫疏屬,皆氣稟於縣官。”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氣禀”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哲學和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多個角度綜合解釋:

一、基本定義

氣禀(拼音:qì bǐng)由“氣”與“禀”組合而成,其中:

二、哲學與文化内涵

  1. 自然禀賦
    源自古代哲學中的“氣論”,認為人的生命由天地之氣構成,氣禀決定了個體的自然特征,如外貌、體質等。例如《韓非子·解老》提到“死生氣禀焉”,強調生死與氣的禀受相關。

  2. 人性論中的角色
    朱熹等儒家學者将氣禀與“理”結合,提出人因氣禀不同而品性各異。例如“氣有昏明厚薄”,導緻善惡差異,但“理”(道德本性)是統一的。

  3. 與德性的關聯
    在儒家心性之學中,氣禀被視為自然生命的基礎,而德性需通過後天修養超越氣禀的限制(如王陽明心學中的讨論)。

三、使用場景

四、其他釋義

少數文獻中,“氣禀”通“饩廪”(俸祿),但此用法較為罕見。

如需進一步探讨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如《韓非子》《論衡》等),可參考相關古籍或哲學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氣禀

氣禀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氣”和“禀”兩個字組成。它的意思是天生的氣質、性情和品格。

下面對氣禀的部首和筆畫進行拆分:

氣禀這個詞的來源不太清楚,但可以推測是由古時候先民們觀察和總結人的性格和氣質而來的。

在繁體字中,氣禀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氣”字在甲骨文中寫作䒑,金文中寫作氣,篆文中寫作氣,隸書中寫作戁。而“禀”字在甲骨文中寫作禸,金文中寫作禸,篆文中寫作禸,隸書中寫作,并。

以下是一些關于氣禀的例句:

  1. 他有着高尚的氣禀,總是以正直和善良的态度對待他人。
  2. 這個人的氣禀使他在領導崗位上很有威信。
  3. 他的氣禀與他的外貌相稱,給人一種自信和決斷力的感覺。

一些與氣禀相關的組詞有氣質、氣度、氣場等。

與氣禀意義相近的詞語有氣質、性格等。

與氣禀意義相反的詞語有假仁假義、心機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