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寬容憐恤。 後蜀 何光遠 《鑒誡錄·前定錄》:“宰臣 薛貽矩 ,自禦史大夫百日拜相,性懷忠正,臨莅端明,公事之間,每加寬憫。”
“寬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寬容憐恤,指對他人的錯誤、過失或不幸表現出理解與同情。以下是詳細解釋:
“寬憫”由“寬”(寬容、寬厚)和“憫”(憐憫、同情)組合而成,強調以包容的态度對待他人的不足,并在情感上給予體恤。例如,後蜀何光遠在《鑒誡錄·前定錄》中提到官員薛贻矩“每加寬憫”,即指其在處理公務時秉持寬厚與體諒。
部分解讀将“寬憫”與佛教的“慈悲”聯繫,認為其包含仁愛與拔苦的深意,但這一關聯更多屬于延伸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鑒誡錄》等古籍或權威詞典。
「寬憫」是一個中文詞彙,它形容一個人具有寬容和同情心,表示對他人的困境、不幸或錯誤感到理解、憐憫和寬恕。
「寬憫」是由「宀」和「心」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是15。
「寬憫」一詞最早出現在《考工記》中,出自漢代劉勰所著的古代漢字字典。其後在《康熙字典》中有詳細的解釋和引用。
「寬憫」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寬憫」。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寬憫」的寫法略有不同。其中「寬」的上方有一個長方形的蓋子,下方是「宀」,表示寬大、廣闊;「憫」的上方是「㐆」,下方是「心」,表示憐憫。
1. 他寬憫地接納了那個犯錯的學生。
2. 她對别人的痛苦感到寬憫,總是願意伸出援手。
組詞:寬容、慈悲、同情、憐憫
近義詞:憐憫、同情、慈悲、寬容
反義詞:冷漠、無情、苛刻、傲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