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寬容憐恤。 後蜀 何光遠 《鑒誡錄·前定錄》:“宰臣 薛貽矩 ,自禦史大夫百日拜相,性懷忠正,臨莅端明,公事之間,每加寬憫。”
"寬憫"是一個由"寬"和"憫"組成的複合詞,屬于較為書面化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體現為以寬容之心體恤他人困境的深層人文關懷。以下從權威漢語工具書角度進行詳細解析:
寬(kuān)
《說文解字》釋為"屋寬大也",本義指空間廣闊,引申為度量宏大、包容不苛責。《漢語大詞典》标注其核心引申義為"度量寬宏;不嚴厲"(上海辭書出版社,ISBN 9787532600303)。
例證:《尚書·仲虺之诰》"克寬克仁"——強調以寬厚仁德待人。
憫(mǐn)
源自《孟子·公孫丑上》"憫其憔悴",本義為哀憐、體恤他人之苦。《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ISBN 9787100015321)明确其含"同情、憂慮"雙重情感維度。
例證:白居易《新制布裘》"安得萬裡裘,蓋裹周四垠"——詩人對百姓疾苦的深切憫恤。
合成邏輯:"寬"強調行為态度(寬容不苛),"憫"側重情感動機(體恤悲苦),二者結合形成以包容之心實施體恤的完整行為鍊。
雖現代漢語詞典未直接收錄"寬憫"詞條,但通過古典文獻與近義詞系統可精準界定其語義:
《漢語大詞典》綜合釋義
釋為"寬恕憐恤",強調對他人過失或困境的包容性同情(上海辭書出版社,卷3,P. 1613)。
文獻用例:明代沈榜《宛署雜記》載"聖心寬憫,蠲租赈饑",指帝王因體恤災民而減免賦稅。
近義詞系統佐證
寬憫融合二者,形成理性包容與情感共情的統一體。
該詞集中出現于描述上位者對弱勢群體施惠的語境:
在當代漢語中,"寬憫"升華為主流價值觀中的高階道德修養:
(注:因該詞屬文言遺存,現代詞典收錄有限,釋義主要依據古典文獻與權威工具書交叉印證。)
“寬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寬容憐恤,指對他人的錯誤、過失或不幸表現出理解與同情。以下是詳細解釋:
“寬憫”由“寬”(寬容、寬厚)和“憫”(憐憫、同情)組合而成,強調以包容的态度對待他人的不足,并在情感上給予體恤。例如,後蜀何光遠在《鑒誡錄·前定錄》中提到官員薛贻矩“每加寬憫”,即指其在處理公務時秉持寬厚與體諒。
部分解讀将“寬憫”與佛教的“慈悲”聯繫,認為其包含仁愛與拔苦的深意,但這一關聯更多屬于延伸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鑒誡錄》等古籍或權威詞典。
嗷嗷無告傍人籬壁冰涼秕僻駁斥博而不精捕影猖洋城垛口尺牍出頂蹿跶措辭打掃嘀哩咕噜封胡遏末酚油福事革言共持關吏滾燙恒産賄囑禁火辰紀弦霁雲镌價戡翦硁硁之愚空策彄環冷碟料倉率率緑文幕燕鼎魚曩載拏音骈鄰叵奈瞧白清涼油擎天柱起塔拳摯區種戎器汝爾儒囿上農神謀魔道實生苗訟府剔抽禿刷湍泷唾洟違衆骛華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