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批隙導窾 ”。謂在骨節空隙處運刀,牛體自然迎刃而分解。比喻處理事情善于從關鍵處入手,因而順利解決。語本《莊子·養生主》:“批大郤,導大窾”。 陸德明 釋文:“批,擊也;郤,閒也;窾,空也。” 金 王若虛 《真定縣令國公德政碑》:“而庖丁之遊刃,批隙導窾,無非理間之自然,何獨至於為政者而疑之哉?”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七》:“何謂‘大猷’?批郤導窾,迎刃而解,棋局一著勝人千百者是也。”
批郤導窾(pī xì dǎo kuǎn)是源自《莊子·養生主》的成語,意為從關鍵處入手解決問題。以下為詳細解析:
組合含義為:從骨節縫隙處切入,順勢分解,比喻精準把握關鍵以高效解決問題。
出自《莊子·養生主》中“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解牛時“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即順應牛體自然結構,從骨節空隙處下刀,遊刃有餘。莊子借此闡述順應規律、把握關鍵的處世哲學。
成語體現了道家“順應自然”的思想:
該成語既含方法論價值,又具哲學深度,適用于強調策略與效率的語境。注意“窾”讀kuǎn,避免誤讀。
《批郤導窾》是指批評、指正他人的錯誤或過失的行為。
批:手部(扌)+卑部(卩),共5畫
郤:郵部(邑)+共部(共),共9畫
導:寸部(寸)+寺部(寸),共5畫
窾:穴部(穴)+聯部(阝),共9畫
《批郤導窾》出自《左傳·考工記》。此書概述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曆史、文化和軍事,其中詳細描述了鄭國的一位官員批評政府不合理政策的故事。
《批郤導窾》的繁體字為《批郤導竅》。
古代的《批郤導窾》通常以繁體字書寫,沒有太多現代漢字的變體。但是在不同朝代的拼音和注音符號可能有所不同。
他經常對别人的錯誤行為進行批郤導窾,幫助他們成長。
批評、指正、錯誤、過失、政府、官員、合理、故事
批評、指責、責備、批判
表揚、贊賞、稱贊、褒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