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迷糊貌;蒙昧貌。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勉學》:“及有吉兇大事,議論得失,蒙然張口,如坐雲霧。” 唐 劉知幾 《史通·疑古》:“蒙然靡察,有如聾瞽。”
“蒙然”是一個古典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迷糊或蒙昧的樣子,常用來形容人處于茫然、無知或未開化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構詞與用法
北齊·顔之推《顔氏家訓·勉學》
“及有吉兇大事,議論得失,蒙然張口,如坐雲霧。”
釋義:遇到重要事件時茫然無知,仿佛置身雲霧中,無法辨明方向。
唐·劉知幾《史通·疑古》
“蒙然靡察,有如聾瞽。”
釋義:對事實毫無察覺,如同聾子和盲人。
“蒙然”通過具體語境強化了人在無知或困惑時的狀态,具有鮮明的文學表現力。如需進一步了解古典用例,可參考《顔氏家訓》和《史通》的原文。
「蒙然」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迷惑、糊塗的意思。該詞的拆分部首是「艹」和「㐄」,共有9個筆畫。蒙然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寫法。
在繁體字中,「蒙然」的寫法為「懞然」。繁體字中的「懞」由「戎」和「木」兩個部首組成,表示人在迷惑中徘徊的樣子。
在古時候,「蒙然」的寫法稍有不同,由「艹」、「日」、「廣」和「丷」組成。這種古代寫法描繪了一個人蒙在黑暗中的樣子。其意義也仍然是迷惑的狀态。
以下是一些使用「蒙然」的例句:
1. 他對這個問題感到蒙然,不知道該怎麼辦。
2. 我的頭腦一片蒙然,完全無法理清思緒。
3. 當我聽到這個令人震驚的消息時,我整個人都陷入了蒙然的狀态。
一些與「蒙然」近義的詞語包括:困惑、迷糊、迷茫、糊塗。
與「蒙然」相反的詞語有:清醒、明晰、明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