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糁盆的意思、糁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糁盆的解釋

舊時除夕日祭祖送神時焚燒松柴的火盆。《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千條蠟燭焰難當,萬座糝盆敵不住。”參見“ 籸盆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糁盆(sǎn pén)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詞彙,主要指中國古代歲末驅邪祈福儀式中焚燒松柏枝的容器,亦稱“籸盆”。其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展開:

一、基本釋義與字形演變

“糁”本義指米粒、飯粒(《說文解字》:“糂,以米和羹也”),後引申為顆粒狀物。在“糁盆”中,“糁”特指祭祀時撒入火盆的谷物或香料碎屑,象征五谷豐登。該詞在宋代文獻中多寫作“籸盆”,“籸”為“糁”的異體字,專指祭祀用的碎米(《集韻》:“籸,桑感切,音糁。粉滓也。一曰粥凝”)。兩字在民俗語境中通用,均指向祭祀容器。

二、祭祀功能與儀式場景

糁盆是除夕、元宵等節慶的重要禮器,主要用于焚燒松枝、竹節、香料等物:

  1. 驅疫避邪:古人相信焚燒産生的煙霧可祛除穢氣(《荊楚歲時記》:“除夕…焚柴以辟山臊惡鬼”)。
  2. 祈福祝禱:撒入盆中的谷物象征豐饒,火焰高度被視作年景預兆(《東京夢華錄·卷十》:“籸盆照耀,火光沖天”)。
  3. 照明取暖:盆火兼具照明與禦寒功能,成為守歲活動的中心(《武林舊事·卷二》:“籸盆數萬炬,光照四野”)。

三、民俗象征與文化流變

糁盆在宋元時期演變為節慶符號:

參見文獻:

  1.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注本)釋“糂”字。
  2.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除夕》載宋代宮廷籸盆儀制(國家圖書館藏明弘治本)。
  3. 周密《武林舊事·元夕》述南宋臨安城火盆盛況(中華書局點校本)。
  4. 宗懔《荊楚歲時記》古本輯佚(山西人民出版社校注本)。

網絡擴展解釋

糁盆(拼音:shēn pén)是漢族傳統歲時民俗中的一種器具,主要用于除夕祭祀活動。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指舊時除夕祭祖、送神儀式中焚燒松柴的火盆,兼具照明、驅邪和祭祀功能。

結構與用途

  1. 材質結構
    由普通火盆改造而成,主體為木質或金屬容器,焚燒松柴等燃料,因燃燒時火星迸濺如糁(谷物碎粒)而得名。

  2. 文化功能

    • 祭祀象征:除夕夜焚燒松柴送神,寓意驅除舊年晦氣。
    • 照明作用:古代文獻《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描述其火光“千條蠟燭焰難當”,說明亮度極高。

相關延伸

補充說明

糁盆與“籸盆”存在混用現象,二者均指向同類祭祀器具,可視為異體詞。相關成語如“戴盆望天”雖含“盆”字,但無直接關聯。

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地域習俗或曆史演變,建議查閱地方志或民俗學專著。

别人正在浏覽...

白撰保镳本則必修播逸柴米油鹽産乳螭奁矗燈寸田帶歲大龍湫大門頭兒大姓地層學碓臼牍聿乏事改更改火高閑寡命過活古押衙還行後備花钗黃麂胡風結轍舊汙舉駁愣乎乎立仆遛彎離走慮患缦胡纓民長民壯磨磨暮生暮夜懷金鳥背披砍掊冒求人不如求己參參生日錢水瀉桃花紙剔挑文痞巫娥無是處無它仙妾夏時制熙冰吸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