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挈衣之領,提網之綱。比喻抓住要領。 清 陶澍 《重刻<張太嶽先生全集>序》:“ 江陵 張文忠公 起而振之,挈領提綱,綜核名實,法肅於廟堂之上,而令行於萬裡之外。” 郭孝成 《雲南光複記》:“君主專制,久為時勢所不容,今欲發揮自由,改造 民國 ,則凡國家建造之法,與夫人民權義所關,均應挈領提綱,折衷至當。”
“挈領提綱”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qiè lǐng tí gāng,其含義與更常用的“提綱挈領”相近,均指抓住事物的關鍵或核心部分,以簡明扼要的方式處理問題。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含義:
“挈”意為提起,“領”指衣領,“提綱”即提起漁網的總繩。合起來比喻像提起衣領和漁網總繩一樣,抓住事物的主要部分或關鍵環節,從而掌握全局。
引申含義:
強調在處理複雜事務時,需突出重點、把握要領,避免被瑣碎細節幹擾。例如清代陶澍曾用該詞形容張文忠公治國時“綜核名實,法肅于廟堂”的治理策略。
最早文獻:
該成語可追溯至《韓非子·外儲說右下》中“善張網者引其綱,不一一攝萬目而後得”,強調抓住綱領的重要性。
典型用例:
常用于形容對文章、政策或計劃的整理與歸納。例如郭孝成在《雲南光複記》中用其描述“改造民國”需“挈領提綱,折衷至當”。
近義詞:
提綱挈領(更常見,詞序調換但含義相同)、綱舉目張、簡明扼要。
區别:
“提綱挈領”更側重“整理歸納”,“綱舉目張”則強調“以主帶次”,而“挈領提綱”更突出“把握核心”。
適用領域:
學術寫作(如論文大綱)、演講準備、項目管理等需邏輯清晰、突出重點的場合。
例句:
“策劃方案時需挈領提綱,明确核心目标後再細化執行步驟。”
“挈領提綱”與“提綱挈領”均源自對事物核心的把握,但因詞序差異導緻前者使用頻率較低。建議在正式場合優先使用“提綱挈領”,而“挈領提綱”多出現在特定文獻或曆史文本中。
挈領提綱(qiè lǐng tí gāng)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在寫作或演講時提綱扼要地列出要點。
挈(手字旁)部首:手
領(彳字旁)部首:彳
提(手字旁)部首:扌
綱(纟字旁)部首:纟
挈領提綱總筆畫:18畫
挈領提綱最早見于明代徐渭的《黜陟志怪》一書。徐渭是明代文學家,這本書是他收集和創作的一些奇聞轶事。在書中,徐渭描述到當時有一位官員在寫文章或發表演講前,經常用手抓住衣領的那一部分來幫助思考,并提綱挈領地記錄下要點。後來就有了這個成語。
挈領提綱的繁體字為挈領提綱。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一些差異。挈領提綱在古時候的寫法為挈領提綱。
他用挈領提綱的方式列出要點,使得演講更加清晰明了。
組詞:挈帶、提要、綱領、扼要、要點
近義詞:歸納總結、摘要、提綱挈領
反義詞:泛泛而談、詳細叙述、廢話連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