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讓章的意思、讓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讓章的解釋

指古代辭讓官職的奏章。《三國志·魏志·文帝紀》“君其祗順大禮,饗茲萬國,以肅承天命” 裴松之 注引 漢 劉艾 《獻帝傳》:“既發璽書,王令曰:‘當奉還璽綬為讓章。’” 宋 王禹偁 《诏臣僚和禦制賞花詩序》:“讓章雖上,宸旨弗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關于“讓章”一詞的漢語詞典釋義,需結合古代文獻與現代權威辭書進行考釋。該詞屬文言用法,現代漢語已罕用,其核心含義如下:


一、單字溯源

  1. 讓(讓)

    • 本義:謙遜退避。《說文解字》:“讓,相責讓也。從言,襄聲。”段玉裁注:“經傳多以為謙讓字。”
    • 引申義:
      • 辭讓職位/利益(如“禅讓”)
      • 禮儀性推辭(如“三讓而後升”)

        來源:《漢語大字典》(第二版)第4201頁

    • 本義:樂曲終結。《說文解字》:“章,樂竟為一章。”
    • 引申義:
      • 規章典制(如“章程”)
      • 顯赫文采(如“章服”)
      • 官方文書(如“奏章”)

        來源:《王力古漢語字典》第1237頁


二、“讓章”的複合釋義

“讓章”屬動賓結構文言短語,特指古代官員呈遞辭讓官職的正式文書,多見于史書與禮制文獻:

典型文獻用例:

《全唐文·卷二百三》載唐中宗诏書:

“讓章頻上,志不可奪。”

(注:描述官員多次上奏辭讓文書,态度堅決)


三、權威辭書佐證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未單列“讓章”詞條,但“讓”字釋義項下收錄“讓表”(辭讓奏章)、“讓爵”(辭讓爵位)等同類結構,印證其構詞邏輯。

    來源:漢語大詞典線上版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強調“讓”在官制語境中特指“辭官讓職”,如《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側面反映辭讓文書的政治意義。


四、學術研究參考

據北京大學《中國制度史研究》(閻步克著)分析:

漢唐官僚體系的“讓官”儀式,實為權力合法化的程式裝置。“讓章”不僅是個人謙德表達,更是君臣互動中确認權威的契約文書。


結論

“讓章”屬古代禮制專稱,指官員依禮制呈遞的辭讓官職文書,承載“以退為進”的政治文化功能。現代漢語雖不再使用,但其内涵對理解傳統官制文化具關鍵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

“讓章”是一個漢語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詳細解析

  1. 曆史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志·魏志·文帝紀》,裴松之注引漢代劉艾《獻帝傳》中提到:“當奉還璽綬為讓章。”。宋代王禹偁的《诏臣僚和禦制賞花詩序》中也有“讓章雖上,宸旨弗移”的記載,說明其作為官方文書的性質。

  2. 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古代官員主動辭讓職位或榮譽的場合。例如,官員因功受賞時,可能通過“讓章”表達謙讓态度,以示不貪功名。

  3. 與現代詞彙的差異
    需注意,部分現代詞典(如)提到“讓章”可能引申為“請他人出題或創作”,但這一用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屬于誤用或引申擴展。


“讓章”是古代政治文化中的特殊文書,體現了傳統禮制中的謙遜精神。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三國志》《宋史》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搬脣弄舌稖頭保丁杯葛鄙愚勃崒不厭草木知威漕卒澄省趁景春焙慈兄登熟殦雕鬥諜鬥鑿獨夜獨園二臣放虎自衛繙書分徹蜂黃羵首宓子橄榄油河潤花攢錦聚胡掄貨機簡隔礓石奸宄簡注急火火臨朝稱制梅什兒谟典摹畫镆耶錢鈔七市染色體袡茵人綱涉曆折麻生不遇時聳人聽聞歲出桃實天閨圍欄沃野污毀銜璧仙塵攜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