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romosome] 細胞有絲分裂時的嗜堿性絲狀或杆狀的小體,位于細胞核中,被認為是基因之所在,由一條或一條以上緊密結合的染色單體構成并作為一個功能單位,而且在任何一種動植物中其數目是相對恒定的
細胞有絲分裂時出現的、易被堿性染料着色的絲狀或棒狀小體。由核酸和蛋白質組成,是遺傳的主要物質基礎。各種生物的染色體有一定的數目、形狀和大小。
染色體是生物遺傳物質的主要載體,對生命延續和物種特征傳遞起關鍵作用。以下從多個維度詳細解釋:
1. 基本結構與組成 染色體由DNA和蛋白質(組蛋白)緊密結合形成,呈現高度螺旋化的絲狀或棒狀結構。在細胞分裂中期,染色體形态最典型,呈現X形結構(兩條姐妹染色單體通過着絲粒連接)。每條染色體包含一個DNA分子,基因則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
2. 功能特性 • 遺傳信息存儲:人類約2.5萬個基因分布于23對染色體上 • 精準複制機制:細胞分裂時通過半保留複制實現遺傳信息傳遞 • 表達調控功能:染色體結構變化可影響基因表達狀态
3. 分類體系 按功能可分為:
4. 數量特征 不同物種具有特定數目(人類體細胞含46條),配子通過減數分裂形成單倍體(23條)。異常情況可能導緻疾病,如:
5. 研究應用 現代遺傳學通過染色體分析實現: ✓ 産前遺傳病篩查 ✓ 癌症基因組研究 ✓ 物種進化關系推斷 ✓ 法醫DNA鑒定技術
該結構在細胞周期中呈現動态變化,間期以染色質形态存在,分裂期高度凝縮。這種形态轉換機制保障了遺傳信息穩定傳遞與高效讀取的平衡。
染色體是指存在于生物細胞内核中的一種結構,承載着遺傳信息,并參與了遺傳物質的傳遞和遺傳變異。染色體在細胞分裂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染色體的拆分部首為“巳”,筆畫數為4。
“染色體”一詞的來源于日本,最早是由日本的細胞學家名古屋研究所的英國人工藤芳雄于1888年提出的。
染色體的繁體寫作「染色體」。
在古代,染色體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由于“染色體”一詞在古代并未出現,所以無法給出準确的古代漢字寫法。
1. 科學家通過研究染色體的結構和遺傳信息,揭示了生命的奧秘。
2. 染色體的異常往往會導緻一些遺傳疾病的發生。
1. 染色體變異
2. 染色體結構
3. 染色體序列
4. 染色體斷裂
染色體的近義詞包括:核染色質、細胞核染色質。
染色體的反義詞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