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vildoer;malefactor] 犯法作亂的壞人
寇賊奸宄。——《書·舜典》
德刑不立,奸究并至。——《左傳·成公十七年》
亦作“ 姦軌 ”。亦作“奸宄”。1.違法作亂的事情。《書·舜典》:“蠻夷猾 夏 ,寇賊姦宄。” 孔 傳:“在外曰姦,在内曰宄。” 孔穎達 疏:“又有強寇刼賊外姦内宄者為害甚大。” 周秉鈞 易解:“此言中國受蠻夷之影響而發生強取財物、殺害人民、為亂于内外之事。”《左傳·成公十七年》:“臣聞亂在外為姦,在内為軌。禦姦以德,禦軌以刑……德刑不立,姦軌并至。” 陸德明 釋文:“軌,本又作宄。” 唐 陳子昂 《上軍國機要事》:“遂令綱紀日廢,奸宄滋多。” 毛6*澤6*東 《陝甘甯邊區政府、第八路軍後方留守處布告》:“凡未經本府或本處同意并取得本府或本處的證明文件,而從外面進入邊區境内停留活動之人,不論其活動的事務屬于何項,一律禁止,以防假冒,而杜奸宄。”
(2).指違法作亂的人。《史記·吳王濞列傳》:“絶先帝功臣,進任姦宄,詿亂天下,欲危社稷。”《三國志·魏志·武帝紀》:“禁斷淫祀,姦宄逃竄,郡界肅然。”《明史·花茂傳》:“ 廣東 南邊大海,姦宄出沒。”
(3).指劫奪。《書·牧誓》:“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姦宄于 商 邑。” 孔穎達 疏:“姦宄,謂劫奪。”《新唐書·劉晏傳》:“ 東垣 、 厎柱 , 澠池 、 北河 之間六百裡,戍邏久絶,奪攘姦宄,夾 河 為藪。”
(4).奸詐不法。《後漢書·蔡邕傳》:“而羣聚山陵,假名稱孝,行不隱心,義無所依,至有姦軌之人,通容其中。”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珠利耶國》:“氣序溫暑,風俗姦宄。”《明史·高弘圖傳》:“請禁奸宄小人借端妄言,脫罪僥倖。” 劉師培 《論中國古代財政國有之弊》:“ 宋 代于姦宄之臣,恒籍其産為官田。”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奸宄漢語 快速查詢。
"奸宄"(jiān guǐ)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但具有特定的法律和道德内涵。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本義與結構 "奸宄"為并列式複合詞:
二、權威詞典釋義
"指違法作亂的人。亦作'奸軌'"。例證引《尚書·舜典》:"寇賊奸宄"(孔傳:"在外曰奸,在内曰宄")。
"犯法作亂的人。奸指外亂,宄指内亂"(《國語·晉語六》:"亂在内為宄,在外為奸")。
"指盜竊或作亂的壞人",強調其行為具有破壞社會秩序的性質。
三、曆史文獻用例
《周禮·秋官》以"奸宄"代指需嚴懲的犯罪行為,後世律法(如《唐律疏議》)沿用此概念。
《左傳·成公十七年》:"亂在外為奸,在内為軌","軌"通"宄",反映先秦對内外作亂的區分。
四、現代使用與演變 現代漢語中,"奸宄"主要用于:
五、語義辨析 需區别于近義詞:
主要參考來源: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為權威出版物及學術文獻,符合原則。)
“奸宄”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jiān guǐ(注意“宄”不讀作 jiǔ 或 xiōng)。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違法作亂的人
通常指内外勾結的作惡者:内部作亂稱“奸”,外部作亂稱“宄”。例如《尚書·舜典》提到“寇賊奸宄”,即指内外勾結的盜賊和叛亂者。
泛指壞人、歹徒
在廣義上,可指一切奸詐不法、破壞社會秩序的人,如《史記》中“進任奸宄”即任用邪惡之人。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成語中,例如“德刑不立,奸宄并至”(缺乏道德與法制,惡人橫行)。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文例證或用法,可參考《說文解字》《史記》等典籍,或查看上述來源中的完整内容。
拔釘子班榮邊圖變業裱法敝舃逋錢裁正草蛇灰線擦洗測測倅介點媂颠頭聳腦額手加禮赗馬觀客橫死賊會務火帝極等介殼季軍酒逸拒後勘合窺朝戾悖亂軍沒腳螃蟹門鍵門業麪巾米泔明覈木柑沐雨經霜能言烹宰撲撒千千飯清平世界懃政聚會扇舞沙原沈謹伸縮性霜序俟奴桃棘矢祧續惟力是視僞撰文種五正下巴颏下番仙秩小受大走峽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