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後撤三十裡。《呂氏春秋·不廣》:“ 越 聞之,古善戰者莎隨賁服,卻舍延屍,彼得屍而財費乏。” 高誘 注:“軍行三十裡為一舍。卻舍以緩其屍,使 齊 人得收之。”一說,猶言使其敵退,讓屋舍以納屍。參閱 陳奇猷 《呂氏春秋校釋》。
“卻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指軍事行動中後撤三十裡,源自《呂氏春秋·不廣》中的記載。古代行軍以三十裡為一“舍”,因此“卻舍”字面意為退卻一舍的距離。
出處與注解
據《呂氏春秋》記載:“古善戰者莎隨贲服,卻舍延屍,彼得屍而財費乏。”東漢學者高誘注解:“軍行三十裡為一舍。卻舍以緩其屍,使齊人得收之。” 這裡描述了一種戰術,即通過後撤誘敵,使對方因争奪屍體(戰利品)而消耗資源。
不同解釋争議
現代學者陳奇猷提出另一種觀點,認為“卻舍”可能指讓敵軍撤退後騰出屋舍以收納屍體,強調戰術中的空間利用。
字義分解
該詞多用于描述古代軍事策略,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呂氏春秋校釋》等文獻。
《卻舍》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抛棄、舍棄、放棄。它表示主動或被動地放棄某些物質、感情、責任或權益。
《卻舍》由兩個部首組成:卩(>卪)和舌。它的筆畫總數為11畫。
《卻舍》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獻中的是作為動詞使用,形容舍棄、放棄。後來,它在不同的語境中演變為了名詞、形容詞等不同的詞性。在現代漢語中,它仍然廣泛使用。
《卻舍》的繁體字為「卻捨」。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卻舍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大體上仍然保持基本形态,例如「卻棄」、「愨棄」等。
- 他卻舍了自己的事業,選擇了陪伴家人。
- 她在困境中卻舍不得放棄他的幫助。
- 盡管面臨着困難,他從不卻舍自己的信念。
- 卻步:退後、退縮。
- 卻之不恭:對上級或長輩态度不恭敬。
- 不卻之人:頑固不化、不肯改變的人。
- 放棄:主動或被動地舍棄某物。
- 棄置:主動丢棄或不再重視某物。
- 珍惜:重視、愛護,不輕易放棄。
- 保留:不丢棄、不放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