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煩瑣苛刻為明察。《莊子·天下》:“君子不為苛察。”《後漢書·魯恭傳》:“州郡好以苛察為政,因此遂盛夏斷獄。”《舊唐書·楊恭仁傳》:“﹝ 恭仁 ﹞務舉大綱,不為苛察,戎夏安之。”《續資治通鑒·宋仁宗皇祐元年》:“自古為治,必戒苛察。”
“苛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苛察(拼音:kē chá)指以煩瑣苛刻的方式顯示精明,強調對人或事物進行過于嚴格的審查或盤問,不容許絲毫差錯。
核心特征
包含兩層含義:
古籍出處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管理或審查行為,如:
“苛察”帶有貶義色彩,常與“寬厚”對立。例如《舊唐書》提到楊恭仁“不為苛察,戎夏安之”,說明苛察可能引發不安,而寬和更得民心。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誤用為褒義詞。
苛察是一個漢語詞彙,是由苛和察兩個字組成的。它的意思主要是指對人或事物要求嚴格,不寬容或考察周到。
苛的拆分部首是艸,總計有8畫;察的拆分部首是宀,總計有14畫。
苛察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論語·為政》一篇中,其中有一句話是“不苛察,民無定,不厚待,民不勸”,意思是說如果不嚴格監督和審查,民衆就會變得不穩定,如果不給予足夠的獎勵和激勵,人民就不會努力。
苛察的繁體字為苛察。
在古代,苛察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例如,苛字在古代可能會寫成“”,察字在古代可能會寫成“宅”或“㫃”。
1. 這個老師對學生要求很苛察,從來不容許任何馬虎。 2. 老闆對員工的工作表現進行了苛察的評估,隻給予優秀者獎勵。 3. 在這個公司,苛察的管理風格加強了工作的紀律性。
苛酷、察言觀色、苛待、千瘡百孔。
監督、審查、嚴格、嚴苛。
寬容、放任、放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