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恭敬地拱手行禮。 宋 葉適 《蔡知閣墓志銘》:“故事,将官謁帥,皆小袖衫拜庭下;至公,獨袍笏肅揖,帥因請以賓禮見。”《宋史·仁宗紀三》:“幸國子監,謁 孔子 ,有司言舊儀止肅揖,帝特再拜。”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三:“ 王陽明 先生雲:‘人之詩文,先取真意;譬如童子垂髫肅揖,自有佳緻。’”
“肅揖”是一個古代禮儀用詞,主要含義為恭敬地拱手行禮,常見于文獻記載和傳統文化場景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肅揖”指以莊重、恭敬的态度行拱手禮,常用于對長者、上級或尊貴對象表達敬意。其中“肅”強調儀态端正、神情嚴肅,“揖”即傳統的拱手動作,雙手合抱于胸前。
總結來看,“肅揖”不僅是古代禮儀動作,更承載了等級制度和儒家倫理的内涵。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語境中的用法,可參考《宋史》或葉適文集等原始文獻。
肅揖是一個漢字詞語,多用于形容恭敬地跪下行禮的儀态。
肅揖的部首是⺡,并且由“攵”和“礻”組成。
肅的筆畫數為8畫,揖的筆畫數為13畫。
肅揖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出現在《周禮·春官宗伯·大宗伯》一書中。在古代,人們在朝廷或重要場合,為表示恭敬,會跪地行禮,這種恭敬态度被稱為肅揖。
在繁體字中,肅揖的寫法沒有太大的差異。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肅揖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然而,具體的古時候漢字寫法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與考證。
1. 在古代,人們在朝廷上見到皇帝時會肅揖到地。
2. 他肅揖行禮,表達了他的敬意和謙卑。
莊肅、肅然、肅穆、肅容等。
肅靜、莊重、恭敬。
輕慢、不敬、傲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