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headstrong;obstinate;stubborn]∶思想愚昧保守,不接受新事物
他所遇到的頑固的抵抗,表明人們的脾氣不是那麼容易制服的
(2) [unregenerate (stronghold);be bitterly opposed to change]∶立場反動,不願意改變
出于頑固的保守性
(1).愚妄固陋,不知變通。《三國志·魏志·文帝紀》“饗茲萬國,以肅承天命” 裴松之 注引 漢 劉艾 《獻帝傳》:“況臣頑固,質非二聖,乃應天統,受終明詔。” 宋 陸遊 《别曾學士》詩:“所願瞻德容,頑固或少痊。” 老舍 《茶館》第二幕:“别頑固啦,三爺!人家給咱們改了 民國 ,咱們還能不隨着走嗎?”
(2).指愚妄固陋不知變通的人。《北史·儒林傳上·張偉》:“儒謹汎納,雖有頑固,問至數十, 偉 告喻殷勤,曾無愠色。” 唐 李绛 《兵部尚書王紹碑》:“頑固革心,疆内如春。”《鄰女語》第六回:“要使洋兵知道 山東 官長并不與朝中的頑固,通同一氣。” 孫犁 《白洋澱紀事·村歌上篇》:“人家把我們幾個落後頑固編成一組,我們越得争氣。”
(3).謂固執己見。 老舍 《微神》:“他們越這樣,我越頑固。”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七章三:“ 陳誠 看見我也頑固,卻緩和下來了,他又考慮到了别的補救辦法。”
(4).堅硬。 老舍 《茶館》第三幕:“你呀,老大,比石頭還頑固!” 沙汀 《祖父的故事》:“那黑色的瓦浪,蜿蜒的土牆,碉樓頂上的女牆,看去是頑固,而且丑惡。”
(5).立場反動,不肯改變。 毛 * 《新民主主義的 * 》:“什麼叫頑固?固者硬也,頑者,今天、明天、後天都不進步之謂也。” 陳毅 《過太行山書懷》詩:“可憐頑固派,摩擦空費力。”
“頑固”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含義和用法:
思想保守,不願接受新事物
指人的思維模式僵化,拒絕更新觀念或適應變化。例如:“他的思想很頑固,始終不接受現代科技。”
立場反動,不肯改變
常用于政治或社會語境,形容堅持錯誤立場、拒絕改正的态度。例如:“頑固分子對社會進步造成了阻礙。”
固執己見
強調主觀上堅持自己的看法,不妥協。例如:“她頑固地認為自己的方法最有效。”
堅硬、不易改變(古義或引申義)
如“頑固的污漬”“頑固的舊習”,形容事物難以消除或改變的狀态。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三國志注》《獻帝傳》等古籍,或現代詞典中的完整釋義。
頑固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拆分成兩個部首分别為“頁”和“元”,總共有12個筆畫。
頑固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徐無鬼》篇,意指人們思維固執,不易被改變。後來逐漸引申為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人或事物的堅持、執拗、不易變化的性質。
頑固的繁體寫法為「頑固」。
在古代,頑固的寫法并不是現在的樣子。據《說文解字》記載,古人将頑固寫作“顢骨”,也有一些文獻将其寫作“顢骨”“顢榖”。“顢”的本義為頭發蓬亂,而“骨”則表示堅硬之物,表示人們堅持固執得像頭發一樣頑強。
1. 他對改變的态度非常頑固,無論别人如何勸說他都不肯改變主意。
2. 這個孩子真是頑固不化,老師快無法再教育他了。
頑固性、頑固派、頑固不化、固頑不化
固執、倔強、執拗、頑強。
易變、靈活、柔軟、隨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