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知天命,識時務。《後漢書·馮異傳》:“昔 微子 去 殷 而入 周 , 項伯 畔 楚 而歸 漢 ……彼皆畏天知命,覩存亡之符,見廢興之事,故能成功於一時,垂業於萬世也。”《晉書·宣帝紀》:“ 漢 運垂終,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 權 之稱臣,天人之意也。 虞 、 夏 、 殷 、 周 不以謙讓者,畏天知命也。”
畏天知命是漢語成語,指敬畏天道、順應天命,體現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其釋義及來源如下:
“畏”指敬畏、畏懼;“天”指自然規律或宇宙法則。合指對天道規律心存敬畏,不違背自然倫理。《漢語大詞典》釋“畏天”為“敬畏上天,順從天意”。
“知”意為明了、通曉;“命”指天命、時運。即洞悉自身命運軌迹,坦然接受際遇。《古代漢語詞典》注“知命”為“懂得天命,安于處境”。
強調順應自然法則與人生規律,不強行違逆。如《後漢書》載馮異“畏天知命”,指其審時度勢、順應時局。
東漢将領馮異輔佐光武帝時謙退不争,史評:“彼皆畏天知命,睹存亡之符。” 體現其順應天命、明哲保身的智慧。
與《論語》“五十而知天命”一脈相承,主張通過修身悟道達到天人和諧。
該成語凝結中國傳統哲學中“敬天”“安命”思想,倡導在敬畏自然的基礎上理性處世,兼具謙遜與豁達的處世态度,至今仍用于贊許順應時勢、通透豁達之人。
權威參考來源:
“畏天知命”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析如下:
曆史文獻:
典故核心:
成語常用于形容識時務、明大勢的人物,強調在曆史變遷中審時度勢,而非消極接受命運。
該成語融合了儒家“天命觀”與道家“順應自然”的思想,既包含對天道的敬畏,也隱含對人事變遷的理性判斷。例如,馮異在亂世中選擇明主并謙退不争,被視為“畏天知命”的典範。
若需進一步了解曆史背景或具體用例,可參考《後漢書》《晉書》等文獻原文。
悲憂補置超然自引赤十字會刺灸蹴觸粹美蝶子定亂扶衰嵽嵲鬥檢絙橋共模攻無不克光盒官勢官資弘旨徽柔火田較長絜短矯情自飾饑寒交湊螏蟍錦帆天子金囊咎殃局域網窺阚連軒領首立式六容龍鳳錢胪名買休賣休逆定理泥墩墩盤歧翩翾啟惎求仁得仁起役啓召仁明三田搔首盛古屍蟲熟泥說徹往生咒晚粳萬世畏微吳舠狎愛現代漢語詞典第版相副西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