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應劭 《風俗通·正失·葉令祠》:“俗説 孝明帝 時,尚書郎 河東 王喬 ,遷為 葉 令, 喬 有神術,每月朔常詣臺朝,帝怪其來數而無車騎,密令太史候望,言其臨至時,常有雙鳧從東南飛來;因伏伺,見鳧舉羅,但得一雙舄耳。使尚方識視,四年中所賜尚書官屬履也。”因用以指足踏雙凫飛行的神術。 唐 韓愈 《同窦牟韋執中尋劉尊師不遇》詩:“還隨躡鳧騎,來訪馭風襟。”
“蹑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典故和成語兩個角度解釋,具體如下:
“蹑凫”兼具神話典故與生活化比喻的雙重内涵,需根據語境判斷具體指向。若用于文學描寫,可側重其神話淵源;若用于日常表達,則更偏向謹慎、輕盈的引申義。
《蹑凫》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意思是“默默地步行”。它是形容一個人悄悄地走路,不發出聲音。
《蹑凫》的第一個字“蹑”是由部首“足”和“聶”組成,它的總筆畫數是16畫。第二個字“凫”是由部首“幾”和“隹”組成,它的總筆畫數是6畫。
《蹑凫》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朝梁代的文學作品。由于凫鴨是一種能在水中飛行但不會飛得太高的動物,所以“蹑凫”這個詞引申為默默地在地面上行走的意思。
《蹑凫》的繁體字為「躡鳧」。
在古代漢字中,蹑凫的寫法略有不同。第一個字“蹑”有時寫成“聶”;第二個字“凫”有時寫成“鳧”。這些變化主要是因為不同時期的字體演變而導緻的。
他小心翼翼地蹑凫而行,生怕驚擾到鳥兒。
蹑步、蹑影、蹑逐、蹑蹤
悄悄地行走、暗步、偷偷地走
大步、高聲行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