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伏處,隱居。 元 許有壬 《丁文苑哀辭》:“予跧居,絶人事,獨相往來 鵠山 楚觀 之絶頂。”
關于“跧居”的詞義解釋如下:
讀音與結構
“跧居”拼音為quán jū(注意“跧”不讀zūn或qián),由“跧”(蜷伏)和“居”(居住)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為“蜷縮而居”,引申為隱居或伏處的狀态。
核心含義
指伏處、隱居,多用于描述遠離世俗、低調生活的狀态。例如元代許有壬在《丁文苑哀辭》中寫道:“予跧居,絶人事,獨相往來鵠山楚觀之絶頂”,即表達自己隱居避世的情景。
相關延伸
需注意,“跧”在《康熙字典》中本義為“蹲”,後衍生出蜷縮、收斂之意,與“居”結合後更強調隱逸的生活狀态。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跧居》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争吵、争執。
《跧居》的部首是“足”,筆畫數為17。
《跧居》的來源可以追溯到《爾雅》這部古代漢語字典。在古代,人們用《爾雅》來學習和理解漢字的意義和用法。
《跧居》的繁體字為「踆居」。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跧居》的古代漢字寫法為「訜居」。
他們為了一點小事就開始争吵,跧居不休。
跧居可以和其他詞語組成一些詞組,比如:
跧居的近義詞包括:
跧居的反義詞可能是和平、和諧等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