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廣大貌。《文選·宋玉<高唐賦>》:“涉漭漭,馳蘋蘋。” 李善 注:“漭漭,水廣遠貌。”《水經注·巨馬水》引 漢 應劭 《風俗通》:“沆,漭也。言乎淫淫漭漭無崖際也。” 唐 王昌齡 《九江口作》詩:“漭漭江勢闊,雨開 潯陽 秋。” 清 龔自珍 《拟進上蒙古圖志表文》:“小東大東,漭漭烏龍,亦有 北海 ,厥受則同。”
“漭漭”是疊字詞,由“漭”字重複構成,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形與讀音
字形屬“水”部,康熙字典筆畫15畫,部外筆畫11畫。
讀音為mǎng,《廣韻》标注為“模朗切”,屬上聲;另有去聲讀音“莫浪切”(màng),但疊用“漭漭”時多讀上聲。
二、核心釋義 形容廣闊無際的自然景象,具體分兩類:
三、文學延伸用法 •與“泱”組合:如“泱漭”形容晨光朦胧(謝朓詩“晨光復泱漭”),拓展為視覺上的模糊廣闊。 •與“沆”組合:如“漭沆”描述太液池的蒼茫(“顧臨太液,滄池漭沆”),強化平遠無際的意境。
四、近現代使用 現代多用于詩歌或書面語,保留古典的宏大感,例如:“漭漭雲山,天地一色”形容自然景觀的壯闊。
漭漭(mǎng mǎng)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水面上泛起的淺波、泛起搖曳的光芒,也可以形容水波蕩漾的聲音。這個詞在古代文學中經常用來描繪江河湖泊的景象。
漭漭的部首是水(氵),總共有11個筆畫。
漭漭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周南·桃夭》中,全句為“維桃之夭漭,左右君子宜之。”意為“桃樹搖曳的樣子,左右的君子都喜歡。”
漭漭在繁體中寫作「漭漭」。
在古時候,漭漭的字形略有不同,舊時寫作「浣浣」,意思是水面上泛起的淺波。
1. 夜晚的湖面上,星光在水波上蕩漾,顯得格外漭漭。
2. 河水被微風吹起,形成了一陣陣漭漭聲音。
漭開、漭湃、漭漫
波光閃爍、漣漪紛飛
平靜、寂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