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一種金屬附于另一種金屬或物體的表面。《藝文類聚》卷七八引 北周 王褒 《館銘》:“ 昆吾 陶鑄, 丹楊 鋈銑。”
“鋈銑”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存在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金屬加工術語:
指通過鍍、鑄等工藝,使一種金屬附着于另一種金屬或物體的表面。例如《藝文類聚》引北周王褒《館銘》:“昆吾陶鑄,丹楊鋈銑”,描述器物鑄造工藝(、3、5、6)。
引申義:
提到“形容人勤奮刻苦”,但此用法未見于其他權威文獻,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用。
該詞主要用于古文研究或特定工藝領域,日常使用極少。如需引用,建議優先參考《說文解字》《藝文類聚》等古籍或高權威文獻(、7)。
《鋈銑》(lù xǐ)是一個中文詞彙,通常用來形容機械切削工具。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金”和“金”,總共有11畫。
《鋈銑》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漢字中,來源于古代的冶金工具。繁體字中,将“金”字部分替換為“釒”,形成“鋆銑”。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一些差異。《鋈銑》這個詞在古代寫法中,更偏向于象形字,刻畫了銑刀的形狀。這種寫法更直觀地展示了詞彙的本義。
以下是一些使用《鋈銑》的例句:
1. 他用鋈銑将木頭切削成了所需的形狀。
2. 在機械加工中,鋈銑是一種常用的工具。
由《鋈銑》組成的詞語有:鋈銑刀、鋈銑加工、鋈銑工具等。
與《鋈銑》相近義的詞語有:銑刀、鉸刀、銑削等。
沒有反義詞與《鋈銑》對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