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掊刻的意思、掊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掊刻的解釋

見“ 掊克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掊刻(póu kè)是一個書面語詞彙,具有特定的古漢語色彩,其核心含義指聚斂、搜刮財物,常帶有苛刻剝削的貶義。以下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聚斂剝削

    指用苛刻的手段搜刮民財,多用于描述官吏或統治者橫征暴斂的行為。

    例證:

    《新唐書·李實傳》載:“實掊刻聚斂,民皆怨嗟。” (描述官吏苛斂民財)

  2. 克扣、削減

    引申為在分配或供給中故意減少份額,以中飽私囊。

    例證:

    《聊齋志異·金和尚》雲:“其徒役掊刻,金皆不問。” (指下屬克扣錢財)


二、詞源與構詞分析


三、相關詞彙辨析


四、現代使用提示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文言作品或曆史文獻分析,屬書面語中的古語殘留。需注意語境,避免誤用為中性詞。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6冊,第231頁,上海辭書出版社。

    [釋義核心來源]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1180頁。

    [構詞與例證分析]

  3.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中華書局影印本。

    [單字“掊”的本義考據]

(注:部分古籍原文鍊接若失效,可參考漢典國學大師平台檢索。)

網絡擴展解釋

“掊刻”可能是“锼刻”的筆誤。“锼刻”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含義
    “锼刻”(sōu kè)指雕刻工藝,引申為對文辭的刻意雕琢修飾,含貶義。該詞常用于批評過度追求形式華麗而忽視内容實質的文風。

  2. 出處與用法
    該詞出自《宋史·歐陽修傳》:“宋興且百年,而文章體裁,猶乃五季餘習。鎪刻駢偶,淟涊弗振。”
    這裡指北宋初期文壇沿襲五代浮豔文風,過分追求骈偶對仗和辭藻堆砌,導緻文章萎靡不振。

  3. 辨析

    • “锼”與“掊”的區别:
      “锼”(sōu)指雕刻镂刻,如“锼花”;“掊”讀pǒu或póu,意為抨擊(如“掊擊”)或聚斂(如“掊斂”),二者含義不同。
    • 現代使用:
      “锼刻”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用于文學批評或曆史文獻分析場景。

若您需要進一步探讨其他詞語或糾正問題中的用字,請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阿伽門農闇化巴倫支海繃臉彬彬兵律伯通庑不是冤家不聚頭殘略參術慘無人理沖玄黜罷畜種次且單絞盜憎主人吊膽驚心地景蛾羅恩實法物庫伏犀攻緻澒湧洪澤讙咲環周活像禁花糺戶救經舉厝君位居心舉踵砍大山科柏恪勤空阒蒙眬淺熟秦樓楚館窮對副曲阿三年之畜三炮盛業沈潭神魚視同一律它名聽風就是雨土工驒驒無媿無祿午睡赮駁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