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醕篤”。敦厚誠笃。 宋 朱熹 《跋趙中丞行實》:“ 趙公 之孝謹醇篤,雖古人猶難之。”《明史·隱逸傳·楊恒》:“ 恒 性醇篤,與人語,出肺肝相示。” 清 恽敬 《讀<孟子>二》:“是首變 孔子 醕篤謹慎之尺度以趨簡易,使後儒之異説得託之,皆由於 孟子 。”
“醇笃”為漢語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醇”原指酒質濃厚,引申為純正不雜。《漢語大詞典》釋為“質樸厚重”;“笃”本義為馬行遲頓,後指忠厚專一,《說文解字》注“馬行頓遲,從馬竹聲”。二字組合後,《辭源》定義為“淳厚笃實”,多形容人品性純良忠厚。
二、詞源流變 該詞最早見于《漢書·景十三王傳》:“河間獻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學好古,實事求是,衣冠器物必醇笃。”此處特指器物形制遵循古制的純粹性。唐宋後詞義側重轉向品德層面,如蘇轼《答李端叔書》中“足下醇笃有守”即指品性淳樸。
三、現代應用 當代多用于文學評論與人物評述,如錢鐘書《圍城》書評常用“文風醇笃”形容作品語言質樸而意蘊深厚。在方言中保留古義,吳語區仍用“醇笃”形容酒漿濃稠或織物質地密實。
“醇笃”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hún dǔ,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拆解
曆史用法
該詞在古籍中多用于描述人物的高尚品德。例如:
需注意與“淳樸”“敦厚”等詞的區别: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明史·隱逸傳》或朱熹文集。
白梓包舉宇内兵源當才道大莫容大用登尋底事防意如城狗傍人勢騧骝管榷管叔旱龍花哄檢卷稼器稭鞠結姻金铉扃堂醵醵老罴當道連二并三力鈞勢敵禮輕情意重啰啰唆唆滿腹狐疑沒羽之虎靡習帓首末頭牛鞅偏聽撲抶堡塢全實人排認賊為子日角龍庭肉胞眼色勃聲欬石鬥屍居售賣瑣慧踏虎車潭奧通然土地廟瓦石倭人無取下黩響環象物相佯縣泉寫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