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警策。 明 袁宏道 《與管東溟書》:“《謙默箴》可謂警切,生犯此病久矣,當佩之以為弦韋。” 清 王夫之 《薑齋詩話》卷三:“小憩 嶽侯祠 ,見 王澄川 先生題祠柱雲:‘為臣死忠,為子死孝,大丈夫當如此矣;南人歸南,北人歸北,小朝廷豈求活邪?’允為警切矣。” 葉聖陶 《英文教授》:“你們要知道,有兩句最警切的話,叫做‘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參見“ 警策 ”。
警切是漢語中表示"言辭懇切而帶有警示性"的形容詞,最早見于宋代文獻典籍。該詞由"警"與"切"兩個語素複合構成:"警"取《說文解字》"戒也"之本義,強調提醒戒備;"切"據《廣雅》訓為"迫也",引申為懇摯深切。二者結合形成"既含警戒又顯懇摯"的語義特征。
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勸谏類文本的語言特質。如宋人王明清《揮麈後錄》載:"其言警切,士大夫争傳誦之",特指勸誡性文字具有令人警醒且真摯感人的表達效果。明代《四友齋叢說》評價谏疏時亦雲:"辭義警切,讀之令人悚然",強調其兼具警示力度與情感深度的語言風格。
在現代漢語體系中,《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釋義歸納為:"(言辭)懇切而令人警醒",主要用于形容勸告、批評等具有教育意義的表達方式。例如在公文寫作中要求"措辭警切而不失誠懇",在政論文章裡常見"警切之語發人深省"等用法,均突顯其既嚴肅鄭重又飽含誠意的語言特質。
“警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深刻而發人深省,具有警示作用,具體可理解為“警策”,即語言或文字精煉有力、切中要害,能引發人的思考和警覺。
詞義解析
“警”指警示、警醒,“切”意為切中、深刻。兩字結合,形容言論或文字直指要害,具有強烈的警示性。例如,明代袁宏道在《與管東溟書》中評價《謙默箴》為“警切”,表示該文深刻揭示問題,令人自省。
文學引用
現代用法
該詞較少用于日常口語,多出現在文學評論或曆史文本中,用于形容語言犀利、思想深刻的表達。例如,民警提醒市民“街頭賭局十賭九騙”的警示語,也被稱為“警切”。
“警切”強調通過精煉有力的表達達到警示效果,常見于古典文學和嚴肅語境。其近義詞包括“警策”“精辟”,反義詞則為“空泛”“膚淺”。使用時可結合具體語境,如評價文章、言論或箴言等。
白話戲不識東家慚忝搊趣楚真稻場彫耗彫疏彫殒斷矶方命肥腯奉獻骾骨共理公母倆貫耳龜台國讨孤文隻義和言纮綖狐岐據杖空性料理鋪蠡酌管窺録音機鑪子滿實木椟難鳴孤掌南直鬧雜粘聚齧臂之好偏得飄蓬屏處清都绛阙虬宮上市善慶蛇腹斷十圍詩雄蜀中無大将﹐廖化作先鋒四神紋私悅貪念停轸推斷圖説土中歪人輐斷溫暾文宗閣相符觿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