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警切的意思、警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警切的解釋

猶警策。 明 袁宏道 《與管東溟書》:“《謙默箴》可謂警切,生犯此病久矣,當佩之以為弦韋。” 清 王夫之 《薑齋詩話》卷三:“小憩 嶽侯祠 ,見 王澄川 先生題祠柱雲:‘為臣死忠,為子死孝,大丈夫當如此矣;南人歸南,北人歸北,小朝廷豈求活邪?’允為警切矣。” 葉聖陶 《英文教授》:“你們要知道,有兩句最警切的話,叫做‘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參見“ 警策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警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深刻而發人深省,具有警示作用,具體可理解為“警策”,即語言或文字精煉有力、切中要害,能引發人的思考和警覺。

詳細解釋:

  1. 詞義解析
    “警”指警示、警醒,“切”意為切中、深刻。兩字結合,形容言論或文字直指要害,具有強烈的警示性。例如,明代袁宏道在《與管東溟書》中評價《謙默箴》為“警切”,表示該文深刻揭示問題,令人自省。

  2. 文學引用

    • 清代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提到,王澄川題于嶽侯祠的對聯“為臣死忠,為子死孝……”被評價為“警切”,因其以簡潔語言點明忠孝大義,發人深省。
    • 葉聖陶在《英文教授》中引用“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稱其為“最警切的話”,強調其深刻警示意義。
  3. 現代用法
    該詞較少用于日常口語,多出現在文學評論或曆史文本中,用于形容語言犀利、思想深刻的表達。例如,民警提醒市民“街頭賭局十賭九騙”的警示語,也被稱為“警切”。

“警切”強調通過精煉有力的表達達到警示效果,常見于古典文學和嚴肅語境。其近義詞包括“警策”“精辟”,反義詞則為“空泛”“膚淺”。使用時可結合具體語境,如評價文章、言論或箴言等。

網絡擴展解釋二

警切的意思

《警切》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戒備,警惕,防備。主要用于形容對可能發生的危險情況或不良事件保持警覺,以便能夠及時做出反應。

拆分部首和筆畫

《警切》的部首為言,由三個筆畫構成。

來源

《警切》在古代輸出文字中并未出現,屬于近現代創造的詞語。它是由現代漢語中的「警惕」二字的「警」和「切」組合而成,用于形容對某事物保持高度警覺的狀态。

繁體

《警切》的繁體字為「警切」。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由于《警切》為近代創造的詞語,所以古時候并不存在這個詞彙。

例句

1. 在森林中旅行時,我們要時刻保持警切的狀态,以免遭遇危險。

2. 警察需要保持警切的眼神,以便能夠發現任何可疑行為。

組詞

警示、警覺、警告、警務。

近義詞

戒備、警戒、警惕、警策。

反義詞

放松、開心、安心、不警惕。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