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貳心。《公羊傳·僖公二十八年》“其言如會何?後會也” 漢 何休 注:“説與會伐 宋 同。刺 陳侯 不慕霸者,反歧意于 楚 ,失信後會。”
“歧意”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和曆史用法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建議根據具體語境選擇詞彙,若需進一步探讨古文用法或現代語言現象,可提供更多背景信息。
歧意:指語言、行動等所引起的意思不明确,可以有多種理解或解釋的現象。
拆分部首和筆畫:
部首:歹(dǎi)
筆畫:8畫
來源:
《康熙字典》中已有“歧意”這個詞的記錄,可見其起源悠久。在古代,由于交流方式有限,人們的表達普遍較為含蓄,容易産生歧義。而“歧義”在意思上與“歧途”和“歧路”相近,都表示道路的分叉、分岔之意。因此,“歧義”的字面意思也可理解為「意思分歧」。
繁體:
「歧義」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康熙字典》時,字形為「欹義」,而後來改為現代常用的字形。
例句:
1. 他對我的話有所歧意,可能誤解了我的意思。
2. 這句話的歧意多種多樣,需要根據上下文來理解。
3. 在字面意思上,這個詞存在明顯的歧意。
組詞:
1. 歧途
2. 歧路
3. 歧視
4. 歧異
5. 歧管
近義詞:
1. 模棱兩可
2. 含糊
3. 不明确
4. 引起誤解
5. 多義
反義詞:
1. 明确
2. 清楚
3. 無歧義
4. 一義
5. 單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