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施舍食物。 唐 于鹄 《溫泉僧房》詩:“雲裡前朝寺,修行獨幾年。山村無施食,盥洗亦安禪。” 唐 白居易 《觀遊魚》詩:“繞池閒步看魚遊,正值兒童弄釣舟。一種愛魚心各異,我來施食爾垂鉤。”
(2).佛教儀式。 阿難 在靜室中修習禅定, 焰口 鬼王告 阿難 說:“你三日以後命盡,生在餓鬼中,如要免苦,須於明日普施鬼神,以 摩竭陀國 所用之斛各施一斛飲食。” 阿難 問佛,佛為其說此施食的方法。見《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瑜伽集要·焰口施食儀教阿難陀緣由》。後遂用為轉障消災延年益壽而向餓鬼施食的一種儀式。俗名放焰口,又稱瑜伽焰口。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赦孤》:“兩堂清明日撿拾暴露骸骨及幼殤小兒殮畢,或化而瘞之,復延僧衆施食薦度。”參閱 周叔迦 《法苑叢談·瑜伽焰口施食儀》。
“施食”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可分為佛教儀式與普通漢語詞義兩類:
定義與目的
施食是佛教中以慈悲心向餓鬼道衆生布施飲食的儀式,旨在通過布施消災延壽、積累福德,并幫助衆生脫離苦難。其核心經典包括《佛說施餓鬼甘露味大陀羅尼經》和《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
起源與典故
據《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記載,阿難尊者曾被告知三日後命盡堕入餓鬼道,佛陀因此傳授施食法門,通過普施鬼神解除厄難。此典故成為“放焰口”儀式的由來。
方法與形式
修行意義
施食被視為破除對“自我執念”的修行,通過布施食物象征舍棄對物質與信念的執取,從而積累福報、趨向解脫。
在世俗語境中,“施食”指施舍食物或幫助他人,強調互助與慷慨精神。例如唐代詩人白居易詩句“我來施食爾垂鈎”,即描述向魚群投喂食物的善舉。
類别 | 佛教儀式 | 普通詞義 |
---|---|---|
對象 | 餓鬼道衆生、六道輪回中的苦難者 | 人類、動物等 |
核心目的 | 消業增福、慈悲救度、修行破執 | 幫助他人、傳遞善意 |
典型場景 | 放焰口、煙供、盂蘭盆節等宗教活動 | 日常布施、赈濟災民等 |
提示:若需深入了解佛教施食儀軌,可參考《瑜伽集要·焰口施食儀》等經典文獻。
《施食》這個詞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分别是“施”和“食”。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施”字的部首和筆畫。它的部首是“方”,表示關于方向、方法的意思,同時也代表着 “給予、施行”的意思。這個字共有四個筆畫。
其次,我們來看一下“食”字的部首和筆畫。它的部首是“食”,表示關于食物、吃的意思。這個字共有九個筆畫。
《施食》這個詞的來源是出自《詩經·小雅·斯幹》:“殷之未喪師。施于孝廉。孝廉維則。永淑以媚。”詩中的“施于孝廉”字句中,“施”字就是給予、施行的意思,“食”字代表着食物。
在繁體字中,“施食”這個詞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中,沒有太大的變化。隻是有些字形稍微有所不同,但整體意思沒有改變。
以下是關于《施食》的例句:
1. 做仁人志士,要秉持《施食》的精神,将利益回饋于社會。
2. 他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心存感激,決心用行動來回饋,秉持《施食》的理念。
《施食》與其他詞語的組詞相結合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搭配,例如:
施行、施恩、施舍、施教、食物、食品、食欲等。
而與《施食》相近義詞有如下:
賜予、給予、供給、布施、增補等。
相反的詞語是:“接受、索取”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