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施食的意思、施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施食的解釋

(1).施舍食物。 唐 于鹄 《溫泉僧房》詩:“雲裡前朝寺,修行獨幾年。山村無施食,盥洗亦安禪。” 唐 白居易 《觀遊魚》詩:“繞池閒步看魚遊,正值兒童弄釣舟。一種愛魚心各異,我來施食爾垂鉤。”

(2).佛教儀式。 阿難 在靜室中修習禅定, 焰口 鬼王告 阿難 說:“你三日以後命盡,生在餓鬼中,如要免苦,須於明日普施鬼神,以 摩竭陀國 所用之斛各施一斛飲食。” 阿難 問佛,佛為其說此施食的方法。見《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瑜伽集要·焰口施食儀教阿難陀緣由》。後遂用為轉障消災延年益壽而向餓鬼施食的一種儀式。俗名放焰口,又稱瑜伽焰口。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赦孤》:“兩堂清明日撿拾暴露骸骨及幼殤小兒殮畢,或化而瘞之,復延僧衆施食薦度。”參閱 周叔迦 《法苑叢談·瑜伽焰口施食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施食是漢語中具有宗教與民俗雙重含義的複合詞。根據《漢語大詞典》的解釋,“施”指給予、布施,“食”指食物,組合後字面意義為“布施食物”。其具體内涵可從兩方面展開:

宗教儀式層面

在佛教、道教等宗教語境中,施食特指通過特定儀軌向餓鬼道衆生或孤魂布施食物的法事活動。據《佛教大辭典》記載,該儀式源于印度佛教《救拔焰口經》,唐代傳入中國後逐漸本土化,成為盂蘭盆會、水陸法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道教《靈寶領教濟度金書》亦載有“施食科儀”,強調通過咒語轉化食物,普濟幽冥衆生。

民俗實踐層面

民間傳統中,施食體現為向乞丐、貧者分發食物的善行。《中國民俗文化大觀》收錄的明清地方志顯示,江南地區有中元節在路口放置“百家飯”、冬至向孤寡送“施食盒”等習俗,兼具慈善救濟與祈福禳災的功能。

網絡擴展解釋

“施食”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可分為佛教儀式與普通漢語詞義兩類:

一、佛教儀式中的“施食”

  1. 定義與目的
    施食是佛教中以慈悲心向餓鬼道衆生布施飲食的儀式,旨在通過布施消災延壽、積累福德,并幫助衆生脫離苦難。其核心經典包括《佛說施餓鬼甘露味大陀羅尼經》和《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

  2. 起源與典故
    據《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記載,阿難尊者曾被告知三日後命盡堕入餓鬼道,佛陀因此傳授施食法門,通過普施鬼神解除厄難。此典故成為“放焰口”儀式的由來。

  3. 方法與形式

    • 基礎方法:誦念特定咒語(如六字大明咒)并布施食物,常配合回向文祈福。
    • 儀式類型:包括煙供、藥供、火供、水供等,盂蘭盆節的“放焰口”也屬此類。
  4. 修行意義
    施食被視為破除對“自我執念”的修行,通過布施食物象征舍棄對物質與信念的執取,從而積累福報、趨向解脫。


二、普通漢語中的“施食”

在世俗語境中,“施食”指施舍食物或幫助他人,強調互助與慷慨精神。例如唐代詩人白居易詩句“我來施食爾垂鈎”,即描述向魚群投喂食物的善舉。


總結對比

類别 佛教儀式 普通詞義
對象 餓鬼道衆生、六道輪回中的苦難者 人類、動物等
核心目的 消業增福、慈悲救度、修行破執 幫助他人、傳遞善意
典型場景 放焰口、煙供、盂蘭盆節等宗教活動 日常布施、赈濟災民等

提示:若需深入了解佛教施食儀軌,可參考《瑜伽集要·焰口施食儀》等經典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百日糧擺印邊兵冰蟲撥開不辭勞苦澄别蹈繩倒衣點厾颠茄蝶化莊周抵還地螾斷給惡草瀵發腐勦苟隨祼事蠱蠹過都曆塊過天含垢納污豪人宏縱厚古薄今讙謗結邪具結拘禁曆兵粟馬栗荴毛糙儚蚛謬傳謀懽乃耳乾剝剝契丹坵墟三國演義散朗沙徑上祖守禮霜竹樹瘿司書俗緣天下無難事,隻怕有心人頽隳外傾忘年交萎折文計五經哮呷西番心電感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