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ar in mind;remember;commit to memory] 牢記教訓、囑咐等
記取這個血的教訓
記住;記得。 唐 王諲 《十五夜觀燈》詩:“妓雜歌偏勝,場移舞更新;應須盡記取,説向不來人。”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六:“少飲酒,省遊戲,記取奴言語,必登高第。” 明 梅鼎祚 《昆侖奴》第一折:“他袖出三指,又反掌者三,然後指胸前小鏡子,道是‘記取,記取’。這明明是有心我了。” 冰心 《<寄小讀者>四版自序》:“小朋友,記取,春天到了!”
“記取”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ì qǔ,其核心含義是“牢記教訓、囑咐等重要内容,避免遺忘”。以下是綜合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用法解析,可參考(查字典)、(古詩文用例)等來源。
《記取》是一個動詞,意思是牢牢地記住并加以采納、吸取。它包含了詞根“記”和“取”,具有記住某事并把它采納到心裡的含義。
《記取》的拆分部首是“言”和“取”,其中“言”是左邊的部首,表示與言語有關的意思;“取”是右邊的部首,表示與取得、獲取有關的意思。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記取〉的總筆畫數為13筆。
《記取》這個詞最早可追溯到古代的文字記載。它在古代着重強調“記”和“取”的意義,并用于形容人們将所見所聞記在心中,并加以采納吸收的行為。
《記取》的繁體字為「記取」。
在古時候,中文字體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記取》在古代寫法中,“記”的偏旁為“口”,表示與說話、口才相關;“取”的偏旁為“龍”,表示與追求、獲取有關。
1. 老師在課堂上教育學生要時刻記取曆史經驗。
2. 他從别人的錯誤中記取教訓,并避免重複。
記帳、記憶、記述、記名、記事、記載。
銘記、懷揣、牢記、銘刻。
忘卻、遺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