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了三次。《左傳·昭公三年》:“自 郤稱 以别,三傳矣。” 杜預 注:“ 郤稱 , 晉 大夫,始受 州 ,自是 州 與 溫 别,至今傳三家。”
(1).指解釋《春秋》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 唐 顔真卿 《魏夫人仙壇碑》:“少讀《老》、《莊》、三《傳》、五經、百子,無不該覽。” 唐 韓愈 《寄盧仝》詩:“《春秋》三《傳》束高閣,獨抱遺經究終始。” 清 皮錫瑞 《春秋通論》:“《公羊》兼傳大義微言,《穀梁》不傳微言,但傳大義,《左氏》并不傳義,特以記事詳贍,有可以證《春秋》之義者,故三《傳》并行不廢。”
(2).多知古事之人。《劉知遠諸宮調·知遠走慕家莊沙陀村入舍》:“翁翁姓 李 ,排房最大,為多知古事,善書算陰陽,時人美呼‘三傳’。”
“三傳”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這是最常見的解釋,指三部注解《春秋》的經典著作:
意義:這三部著作通過不同角度解讀《春秋》,成為研究先秦曆史、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獻,對後世史學、文學影響深遠。
注意:日常語境或文史讨論中,“三傳”通常特指《春秋》三傳。如需進一步了解細節,可參考《漢典》《夢粱錄》等來源。
《三傳》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三個傳統,包含了三個基本要素或傳統的意思。
《三傳》這個詞的部首是“立”字旁,它的常用的筆畫數是11畫。
《三傳》一詞起源于中國傳統文化,常用來指代三個傳統的概念。
《三傳》的繁體字為「三傳」,拆分部首和筆畫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但《三傳》這個詞的含義與現代相似。
1. 學校教育應該立足于培養學生的三傳,即德、智、體。
2. 在傳統婚禮中,新人要遵循“三傳”的傳統,即父母、長輩、教書育人等。
3. 這個教育體系是基于三傳理念建立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
傳統、傳遞、傳承、傳授、傳遞、傳媒、轉傳、承傳。
傳統、遺産、傳承、傳統文化。
創新、破壞、變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