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象聲詞。多形容喧嚷聲。《小說選刊》1981年第7期:“青年們嗚哩哇啦,列舉了一河灘事實。”
(2).形容聽不明白的話語。如:他嗚哩哇啦講了一通,我們也不知他說了些什麼。
“嗚哩哇啦”是一個漢語拟聲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形容喧嚷聲
多指人群嘈雜、喧鬧的聲音。例如:“青年們嗚哩哇啦,列舉了一河灘事實。”()
類似的拟聲詞還有“噼裡啪啦”“叽哩呱啦”等()。
形容聽不懂的話語
用于描述因語言不通或表達混亂而難以理解的内容。例如:“他嗚哩哇啦講了一通,我們也不知他說了些什麼。”()
包括“叽裡咕噜”“稀裡嘩啦”等,均通過疊字強化聲音的連續性或模糊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的具體例句或文化背景,可參考滬江詞典、漢典等來源。
《嗚哩哇啦》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聲音嘈雜、雜亂無章、瑣碎繁雜的情況。它常常用來形容人們的話語或者某種聲音的特點,具有一種吵鬧、喧嚣的意思。
《嗚哩哇啦》這個詞可以拆分為3個部分:“嗚”,“哩”,“哇啦”。其中,“嗚”部分的部首是口,總共有7畫;“哩”部分的部首是人,總共有3畫;“哇啦”部分的部首是口,總共有11畫。
《嗚哩哇啦》這個詞最早來源于方言中的一個拟聲詞,後來逐漸進入了普通話中。繁體字中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都是“嗚哩哇啦”。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變化,但是《嗚哩哇啦》這個詞并沒有出現在古代文字中,所以在古時候并沒有特定的漢字寫法。
1. 孩子們在操場上玩耍,嗚哩哇啦的笑聲不絕于耳。
2. 會議室裡,大家争相發言,嗚哩哇啦的聲音讓人有些頭疼。
1. 嗚哩哇啦聲:形容一片嘈雜、雜亂無章的聲音。
2. 嗚哩哇啦話:形容人們說話瑣碎、繁瑣,毫無條理。
3. 嗚哩哇啦喊叫:形容人們大聲、混亂地喊叫。
1. 喧鬧:形容聲音大,嘈雜吵鬧。
2. 騷動:形容場面混亂,喧嚣不安。
3. 喋喋不休:形容人說話連續、不停。
4. 喧嚣:形容聲音嘈雜,吵鬧不安。
安靜、寂靜、肅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