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贰心。《公羊传·僖公二十八年》“其言如会何?后会也” 汉 何休 注:“説与会伐 宋 同。刺 陈侯 不慕霸者,反歧意于 楚 ,失信后会。”
“歧意”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和历史用法理解,以下是详细解释:
建议根据具体语境选择词汇,若需进一步探讨古文用法或现代语言现象,可提供更多背景信息。
歧意:指语言、行动等所引起的意思不明确,可以有多种理解或解释的现象。
拆分部首和笔画:
部首:歹(dǎi)
笔画:8画
来源:
《康熙字典》中已有“歧意”这个词的记录,可见其起源悠久。在古代,由于交流方式有限,人们的表达普遍较为含蓄,容易产生歧义。而“歧义”在意思上与“歧途”和“歧路”相近,都表示道路的分叉、分岔之意。因此,“歧义”的字面意思也可理解为「意思分歧」。
繁体:
「歧義」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康熙字典》时,字形为「欹義」,而后来改为现代常用的字形。
例句:
1. 他对我的话有所歧意,可能误解了我的意思。
2. 这句话的歧意多种多样,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
3. 在字面意思上,这个词存在明显的歧意。
组词:
1. 歧途
2. 歧路
3. 歧视
4. 歧异
5. 歧管
近义词:
1. 模棱两可
2. 含糊
3. 不明确
4. 引起误解
5. 多义
反义词:
1. 明确
2. 清楚
3. 无歧义
4. 一义
5. 单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