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禦的意思、共禦的詳細解釋
共禦的解釋
亦作“ 共禦 ”。謂恭肅己身以抵禦不祥。共,通“ 恭 ”。《左傳·昭公十二年》:“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禦王事。” 杜預 注:“桃弧、棘矢,以禦不祥。”《漢書·五行志中之下》:“能攘木鳥之妖,緻百年之壽,所謂‘六沴作見,若是共禦,五福乃降,用章于下’者也。” 顔師古 注:“共,讀曰恭。禦,讀曰禦。言恭己以禦災也。”一說猶進奉,貢獻。 清 俞樾 《古書疑義舉例·兩字一義而誤解例》:“ 昭 十二年《傳》:‘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禦王事。’按:共、禦二字同義。禦與‘禦’通。《廣雅·釋詁》:‘供奉獻禦,進也。’‘共禦’猶曰共奉獻禦。質言之,則止是以共王事耳。禦亦共也, 杜 注曰:‘以禦不祥’,失之。”
見“ 共禦 ”。
詞語分解
- 共的解釋 共 ò 相同,一樣:共性。共同。同甘共苦。 彼此都具有、使用或承受:患難與共。休戚與共。 一起,一齊:共鳴。共勉。共議。共處(?)。 總計,合計:共計。總共。 與,和:“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 禦的解釋 禦 (④禦) ù 駕駛車馬:禦車。禦者。 封建社會指上級對下級的治理,統治:“百官禦事”。禦下。禦衆。 對帝王所作所為及所用物的敬稱:禦用。禦覽。禦旨。禦賜。禦駕親征。 抵擋:防禦。禦敵。禦寒。 筆
專業解析
“共禦”的漢語詞典釋義
“共禦”是一個漢語複合動詞,由“共”和“禦”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指共同抵禦、聯合抵抗或一起防備。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 釋義
- 基本義: 齊心協力,共同抵擋外來的威脅、侵略、災害或困難。
- 引申義: 泛指在面臨挑戰或風險時,各方團結一緻,采取聯合行動進行對抗或防範。
二、 結構分析
- 共 (gòng): 副詞,表示一起、共同、一齊。強調動作行為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主體協同完成的。據《漢語大詞典》,“共”有“同,一起”之義。
- 禦 (yù): 動詞,本義為駕馭車馬,引申為抵擋、防禦、抵抗、防備。據《漢語大詞典》,“禦”有“抵擋,阻止”的義項,如“防禦”、“禦敵”。
- 組合義: “共”修飾“禦”,意為“共同進行抵禦/防禦的行為”。
三、 引證與用法
- 該詞體現了團結協作、共同對抗外患的精神,常用于描述集體行動。
- 其使用語境多涉及軍事防禦(如外敵入侵)、抵抗自然災害(如洪水、疫情)、應對社會危機或克服共同困難等。
- 古籍例證: 雖然“共禦”作為一個固定複合詞在古代經典中的直接例證相對較少,但“共”與“禦”分别表“共同”與“抵禦”之義在古籍中常見,其組合符合古漢語構詞法。例如,《左傳》等史書中多有描述諸侯“共禦”外侮的記載(需結合具體上下文理解其協作抵禦之意)。
-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共禦”常用于書面語和正式場合,強調團結一緻應對挑戰。例如:
- “軍民一心,共禦外侮。”
- “全球各國需加強合作,共禦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
- “社會各界應攜手共禦金融風險。”
四、 同義詞
五、 反義詞
六、 權威參考來源
- 釋義主要依據《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及《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對“共”與“禦”的釋義及其組合邏輯。
- 詞語的構成分析與用法參考了現代漢語語法及語用規範。古籍中的相關概念印證可參考《左傳》、《國語》等先秦典籍中關于聯合防禦的記載(如《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涉及諸侯關系與協作背景)。
網絡擴展解釋
“共禦”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文獻中有細微差異,但核心解釋如下:
1.基本釋義
“共禦”亦作“共禦”,原指恭敬地約束自身以抵禦災禍或不祥之事。這裡的“共”通“恭”,表示恭敬的态度;“禦”意為抵禦、防備。
例:《左傳·昭公十二年》提到“桃弧、棘矢以共禦王事”,即用桃木弓、棘木箭抵禦不祥之物。
2.通假與訓诂
- “共”通“恭”:古代文獻中常通過通假字表達詞義,“共”在此處并非“共同”,而是強調恭敬、肅穆的态度(顔師古注《漢書》時明确此點)。
- “禦”的解讀:主流觀點認為指“抵禦”(如杜預注《左傳》),但清代學者楊伯峻提出異議,認為“禦”應解為“進奉、貢獻”,即恭敬地履行職責(《辭海》引述)。
3.文獻用例
- 抵禦不祥:如《漢書·五行志》載“共禦五福”,指以恭肅之态抵禦災異,招納福氣。
- 履行職責:部分學者将“共禦王事”理解為“恭敬地承擔王室事務”,強調奉獻而非單純防禦。
4.現代使用
該詞現代已不常用,多見于古文研究或成語典故中,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若需深入探究,建議查閱《左傳》《漢書》原文及杜預、顔師古等注釋,或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挨餓受凍包袱皮貶抑抽稅除陛淳質辭不達意誕詭丹輝倒裝登晨颠題地羊帝祉耑耑貳屬梵帝飛鈎風行草靡分茅胙土敷張幹打哄槁腐宮帷害想甲外解骖接刃肌膚極品酒後茶餘吉占曠日經久淋津龍瓶女飐藕花排車拍賣辟塵犀憑恃恰便似巧诋喬嶽侵剝缺畫三陟賞狎身品石首肆談堂榜跳鱗頭行退讬無慮無憂五蛇仙豔小犬鞋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