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岐邑的意思、岐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岐邑的解釋

古邑名。在今 陝西省 岐山縣 境。 周 古公亶父 所建。《竹書紀年》卷上:“三年,自 殷 遷于 河 北。命 周公 亶公 ,賜以 岐邑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岐邑是西周時期的重要都邑名稱,其含義可從字源、曆史地理及文化背景三方面解析:

一、字義解析

  1. 本義指山名“岐山”,引申為“分支”“分歧”。《說文解字》釋:“岐,山名。從山,支聲。” 作為地名時特指周人發祥地——今陝西省岐山縣東北的箭括嶺,因山有兩峰對峙如岔道而得名。

  2. 指人群聚居的城邦或封地。《爾雅·釋地》載:“邑,國也。” 古代“邑”多指有城牆的行政中心,後泛指都邑、封邑。

二、曆史地理涵義

岐邑即周原都城,為周文王之父季曆所建,至周文王遷都豐京前均為周族政治中心。其地望在今陝西岐山縣與扶風縣交界處,北依岐山,南臨渭水,故合稱“岐邑”。

三、文化象征意義

岐邑被視為周文化發祥地,承載“德治”傳統的起源。《史記·周本紀》載周文王“遵後稷、公劉之業,則古公、公季之法”,在岐邑推行仁政,吸引諸侯歸附。後世以“岐周”代指禮樂文明的搖籃,如《漢書·地理志》稱:“岐周豐鎬,文王作豐,武王治鎬,其民有先王遺風。”

參考資料

  1. 許慎. 《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爾雅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3. 徐錫台. 《周原甲骨文綜述》(三秦出版社)
  4. 班固. 《漢書·地理志》(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岐邑”是中國古代周朝早期的重要都邑,其解釋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歸納如下:

1.地理位置

岐邑位于今陝西省岐山縣境内,是周朝先祖古公亶父(太王)所建。根據《漢書·地理志》和《說文解字》記載,其具體位置存在兩種說法:一為漢代右扶風美陽縣(今陝西扶風法門一帶),另一為美陽中水鄉(今岐山橫水河北)。

2.曆史背景

3.地位與作用

岐邑是周文王前期的主要都城,周人在此發展農業、完善禮制,逐步壯大,最終由周武王滅商建立西周。其曆史地位在《詩經》《史記》等文獻中均有提及。

4.名稱由來

因地處岐山腳下而得名。岐山是周人發祥的象征,故“岐邑”既是地理标志,也代表周文化的起源。

岐邑是周朝早期的重要都城,見證了周族從弱小部落到強大王朝的轉變。其地理位置、曆史事件及文化意義,均在中國古代史中占據關鍵地位。如需更詳細文獻,可參考《竹書紀年》《漢書》等原始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哀鴻安土重舊白衣民族不如意承弊持斧持之有故戴鬥彈脣斷取風竇逢合分進浮惰婦孺皆知甘臘躬己公職人員核兒猳國僵胔椒雞焦唣藉色井閈金領浸漬疾驅糾案巨無霸領襘林岫六王礫琇陋世爐篆律琯漫騰騰孟嘗君谧安密慮墨爾本匹馬一麾披頭蓋臉蕲艾钤韬蜷蹜善守韶靡身樣屎虼蜋實然食魚遇鲭售用貼隔壁屯保脫空王魁圍堵小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