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遊蕩怠惰;遊手好閑。《文選·沉約<和謝宣城>》:“牽拙謬東汜,浮惰及西崑。” 李善 注:“浮惰,浮名惰懈也。” 唐 白居易 《息遊惰策》:“託跡於軍籍釋流者,可返躬於東作,欲其浮惰其可得乎?”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二章第四節:“這樣,既侵奪居民的産業,又造成浮惰的習慣。”
(2).無業遊民。《北齊書·儒林傳序》:“遊手浮惰,十室而九。”《續資治通鑒·宋欽宗靖康元年》:“所得皆市井浮惰,旬日而足。”
浮惰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浮”與“惰”兩個語素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的釋義,“浮”指輕浮、不踏實,如《禮記·表記》中“恥費輕實”鄭玄注“恥費,不為浮侈”;“惰”指懈怠、懶散,《說文解字》釋為“不敬也”。二者組合後,“浮惰”指行為輕浮且怠惰的狀态,多用于描述作風不紮實、缺乏進取心的群體特征。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可見于社會治理相關的語境,例如《宋史·食貨志》記載“汰浮惰,歸本業”,指整頓遊手好閑者回歸農耕。現代語言應用中,“浮惰”常被社會學者用以批評浮躁懶散的社會現象,《社會學研究》曾刊文指出“青年群體中的浮惰心态會阻滞職業發展”。
詞義演變方面,《現代漢語詞源》收錄該詞時标注其語義重心由古代側重“懶散”轉向現代包含“浮躁”與“怠惰”雙重屬性。構詞法上屬于并列式合成詞,兩個語素意義相近且互為補充,符合漢語雙音節化的構詞規律。
由于未搜索到與“浮惰”直接相關的資料,以下基于詞語構成和常見用法進行推測:
1. 字面拆分解釋
2. 組合含義推測 “浮惰”可能描述一種既浮躁又懶惰的狀态,常見于以下場景:
3. 可能的相關用法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偶見組合(如宋代《宋會要輯稿》提到“禁浮惰”),多指禁止虛浮懶惰的社會風氣,但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
建議:若您有具體出處或語境,可提供更多信息以便進一步分析。類似詞彙可參考:
阿衆巴力門鞴勒本缺比薩揚人缽盂精參偶柴林讒譏纏滞竄貶麤且大風篇澹如疊運締交低仰獨出惇厚房差肥臞分春豐熙鋒铦公賬寒穴河梁之誼黃蘗荒火回禀磵路教堂教喻拉不下臉老妾冷熱六寝末事摩天内才判審瓢箪蒲柳之姿芊眠起場訖了取燧人位桑榆之景盛代適才詩舌說到做到松菊主人談證調唆銅盆鐵帚五極五讓戲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