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糾案的意思、糾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糾案的解釋

亦作“ 糾按 ”。彈劾審察。《後漢書·侯霸傳》:“﹝ 侯霸 ﹞再遷為執法刺姦,糾案埶位者,無所疑憚。”《後漢書·蔡茂傳》:“時 陰氏 賓客在郡界多犯吏禁, 茂 輒糾案,無所迴避。”《資治通鑒·齊武帝永明二年》:“仍分命使者,糾按守宰之貪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糾案”的漢語詞典釋義

“糾案”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或特定語境中。其核心含義指舉發、查核罪行并進行審理或處理,強調對不法行為的揭露與追究。具體釋義可從字源和用法兩個層面理解:

  1. 字義分解:

    • 糾(jiū): 本義為纏繞,引申為督察、檢舉、矯正。如《周禮·天官·大宰》有“以糾萬民”之職。
    • 案(àn): 本義為木制的托盤,引申為考查、查辦、審理。如官府文書稱“案卷”,審理案件稱“斷案”。
    • 因此,“糾”與“案”結合,意為通過檢舉揭發來查辦(罪行)。
  2. 合成釋義:

    • 舉發并查辦罪行。 指對違法或失職行為進行揭發、調查和審理的過程。這是“糾案”最核心、最常見的含義。
    • 彈劾審理。 特指古代監察官員對官吏的過失或罪行進行檢舉和審查。例如,《新唐書·百官志》記載禦史有“糾案百僚”之責。
    • 查核處理。 在更廣義上,也可指對事務、問題進行核查與處置。

古籍例證:

現代延伸與使用:

在現代漢語中,“糾案”一詞已非常罕見,其含義多被“檢舉”、“查處”、“查辦”、“審理”、“彈劾”等更常用的詞語所替代。它主要出現在研究古代法制史、官制史或引用古籍的語境中。

“糾案”是一個具有司法和監察色彩的文言詞彙,核心意義在于揭露、查證并處理(罪行或過失),尤其指古代對官吏不法行為的檢舉與審理。理解該詞需結合古代司法制度和監察體系背景。

參考來源:

  1. 《後漢書·蔡邕傳》 (見于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
  2. 《唐律疏議·名例》 (見于中華書局點校本《唐律疏議》)
  3. 《新唐書·李峤傳》 (見于中華書局點校本《新唐書》)
  4. 《宋史·職官志四》 (見于中華書局點校本《宋史》)

網絡擴展解釋

“糾案”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一、基本含義

“糾案”由“糾”(糾正、督察)和“案”(案件、審查)組成,核心含義為彈劾審察或糾正錯誤。在古籍中常寫作“糾按”,兩者通用。

二、詳細解釋

  1. 彈劾與監察
    指對權貴或官員的違法行為進行審查和彈劾。例如《後漢書·侯霸傳》記載:“糾案埶位者,無所疑憚”,意為對有權勢者進行無畏的審查。

  2. 案件處理與糾正
    亦可引申為對一般案件的調查和錯誤行為的糾正,如《資治通鑒》提到“糾按守宰之貪者”,即審查貪腐官員。

三、使用場景

四、例句參考

“東省諸道府州縣官員……所有民刑糾案乃及地方治安、赈恤災民、河防漕運諸事,凡差使在職,勿以省垣人事有所更張有所輕慢。”
(此例展示了“糾案”在公文中的實際應用,強調對各類事務的審查職責。)

五、補充說明

該詞無特定故事起源,但在《後漢書》《資治通鑒》等史書中高頻出現,體現其在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性。需注意其與現代“糾錯”“審查”等詞的語義關聯及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

包氏父子貝奧武甫鼻兒不成器捕系寵妾埫塎處囊竄锢骶骨帝狩惡誓訛作輔臣苻秦幹持高人雅士馉餔孤獨者好事天悭合訂本合宴懷真漸巧亟近盡心救生衣給予駏蛩開足炕席狂名勞勞攘攘兩意三心流美南洪北孔年伯鰟魮鲗倩妝磬控慶暖勤儉栖賢贳忍説破嘴俟呂陵泰和湯天津新港同産弟統考通學退潮脫白挂綠慰勵無精打彩鰕公消場小成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