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戴鬥的意思、戴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戴鬥的解釋

北方。 唐 李德裕 《與纥扢斯可汗書》:“可汗生戴鬥之鄉,居寒露之野。” 宋 曾鞏 《亳州謝到任表》:“ 扶桑 戴鬥之區, 度索 尋橦之國,來於四海之外,曾無一歲之虛。” 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雜識》:“ 趙安仁 字 樂道 ,作《戴鬥懷柔録》, 王晦叔 作《戴鬥奉使録》。戴鬥,謂北方。” 方長 《關于<戴鬥諸蕃記>》:“又因北鬥位于北方,因此‘戴鬥’又專指北方而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戴鬥”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意蘊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字源、文獻及文化角度綜合分析:

一、字義溯源 “戴”本義為頭頂物,《說文解字》釋為“分物得增益曰戴”,後引申為以首承物;“鬥”在甲骨文中作量器象形,《古代漢語詞典》載其本義為舀酒器具,後衍生出星宿名(北鬥)、冠飾(貂蟬冠的鬥形構件)等義。二者組合成詞最早見于《大戴禮記·保傅》“成王生,仁者養之,孝者襁之,四賢傍之,成王有知而選太公為師,周公為傅,召公為保,立明堂之制,戴鬥而朝諸侯”,此處“戴鬥”喻指建立法度。

二、文化象征 在《周髀算經》等典籍中,“戴鬥”被賦予天文象征意義,《中國天文史話》指出“北鬥居天之中,猶帝王居地之中”,故古代以“戴鬥”暗喻帝王權威。宋代《太平禦覽》引《河圖》稱“黃帝戴鬥執衡”,将天文儀制與統治秩序相關聯。

三、方言流變 清代《通俗編·服飾》記載吳地方言中存在“戴鬥”的特殊用法,指代農人勞作時佩戴的竹編遮陽器具,此義項在《中國民俗詞典》中仍有收錄,反映農耕文化的語言遺存。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但在研究古代典章制度、天文曆法及民俗文化時仍具學術價值。以上解析綜合參考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王力《古代漢語》及《漢典》字庫考釋成果。

網絡擴展解釋

“戴鬥”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需結合具體用法區分:

1. 指代北方(古語用法) 源于北鬥星位于北方的天文現象,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

2. 形容頭大身小(成語) 比喻能力超越身份,含誇張色彩。如查字典解釋:“戴”指佩戴,“鬥”為鬥笠,形容頭部比例異常,引申為才智與地位不匹配。例如現代句子:“他雖是小職員,卻戴鬥之才,解決了許多難題”(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使用注意:現代語境中,“北方”義項多用于文史研究,日常較少使用;而“頭大身小”的比喻義更貼近成語用法,但需注意避免望文生義。

别人正在浏覽...

罷露暴身鹎鴂彪蔚長赳赳敕身粹慤搭建點手疊字東流水獨夜飛朱風輕雲淡渢融伏祠官報何時缋畫魂消膽喪江調僥極揭帖驚訝酒櫃镌秩噘嘴倨侮凱澤可煞恇葸苦身裡出外進躐拜龍绡落保慮難冥言抹腹泥诏被發匹夫僮婦平濟譬執染惑山東诏紹興酒時變世英送年盤檀英天壤之隔瓦糧文冊霧敞無寇暴死相間箫铙歌謝暑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