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極力驅使;盡力驅趕。《晏子春秋·谏上十六》:“昔先君 桓公 其方任賢而贊德之時……遠征暴勞者,不疾驅海内使朝天子而諸侯不怨。” 宋 周必大 《和仲甯中秋赴飲莊宅》:“疾驅雲陣千重翳,盡放氷輪萬丈光。”
(2).駕着車馬急速行進。《呂氏春秋·貴卒》:“ 管仲 扞弓射 公子小白 ,中鉤。 鮑叔 禦, 公子小白 僵…… 鮑叔 因疾驅先入,故公子 小白 得以為君。”《史記·範雎蔡澤列傳》:“﹝ 蔡澤 ﹞謂其禦者曰:‘吾持粱刺齒肥,躍馬疾驅,懷黃金之印……四十三年足矣。’”《新唐書·高元裕傳》:“以右補闕召,道 商州 ,會方士 趙歸真 擅乘驛馬, 元裕 詆曰:‘天子置驛,爾敢疾驅邪?’命左右奪之。” 鄭觀應 《盛世危言·練兵》:“馬兵之中亦分作四枝,一為偵探,輕騎長矛,疾驅前車數百裡,苟非控縱素嫻,人馬精妙,弗克勝任。”
“疾驅”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指行動極其迅速,原義多用于形容車馬急速奔馳的狀态,後引申為形容人或事物快速行動的場景。核心強調速度與力量結合的動态感,如“疾驅雲陣千重翳”(宋代周必大詩句)。
本義
指駕馬車快速行進,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呂氏春秋》記載鮑叔駕車載公子小白“疾驅先入”,助其奪位。
引申義
多用于文學或正式語境,如:“團隊疾驅完成項目節點。” 需注意語境適配性,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
如需進一步考證古籍原文,可參考《晏子春秋》《呂氏春秋》等文獻。
疾驅(jí qū)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馳駛迅疾,形容行進速度非常快。它可以用來形容人或物體以高速向前急馳的場景。
疾(疒部,4畫) 表示疾病;驅(馬部,7畫)表示驅趕馬。
疾驅一詞源于古代文獻,最早見于《楚辭·招魂》:“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疾驅而南,飲于江漢之上。”其中“疾驅而南”即意味着快速向南行駛。
在繁體字中,疾字和驅字的形狀與簡體字一樣,沒有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中,疾字的形狀與現在相似,隻是筆畫順序略有不同;驅字則是用"馬"字旁加上"句"字旁組成。
1. 他開着跑車疾驅在高速公路上。
2. 這匹奔馬疾驅而來。
3. 信念的力量讓他疾驅向目标。
疾跑、疾風、疾行、疾走、疾病、驅動、驅散、驅逐、驅使、驅除
疾駛、疾行、疾跑、疾奔、疾飛
慢行、緩行、停止、駐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