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豈伊的意思、豈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豈伊的解釋

猶豈,難道。伊,語中助詞,無義。《詩·小雅·頍弁》:“豈伊異人,兄弟匪他。”《後漢書·杜喬傳》:“故陳資斧而人靡畏,班爵位而物無勸。苟遂斯道,豈伊傷政。” 南朝 宋 何承天 《重答顔光祿書》:“豈伊好辯,未獲雲已。” 唐 李白 《贈崔司戶文昆季》詩:“豈伊 箕山 故,特以風期親。”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豈伊”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虛詞,由反诘副詞“豈”和代詞或語助詞“伊”組合而成,主要用于加強反問語氣或表達感歎,常見于先秦至魏晉時期的典籍中。其詳細含義及用法如下:


一、字義分解

  1. 豈 (qǐ)

    反诘副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難道”“怎麼”,表示強烈的反問或否定。

    例:《論語·顔淵》:“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

    來源:漢語大詞典(鍊接

  2. 伊 (yī)

    ①代詞:相當于“彼”“此”,指代人或事物(多見于《詩經》)。

    例:《詩經·秦風·蒹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②語助詞:無實義,用于句首或句中調節音節(後起用法)。

    例: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伊懷難具陳。”

    來源:王力《古漢語字典》(鍊接


二、“豈伊”的合成意義

“豈伊”結合後,形成固定結構,功能包括:

  1. 強化反問

    通過雙重虛詞疊加,增強質疑或否定語氣,意為“難道這(他/它)……嗎?”

    例: 陸機《贈馮文罴》:“豈伊白璧賜,将起黃金台。”(難道會賜予白璧?)

    來源:《文選》卷二十四(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感歎強調

    在感歎句中突出意外或贊美,可譯為“多麼”“何等”。

    例: 謝靈運《登池上樓》:“豈伊君子寶,見重我軒黃。”(何等珍貴的君子之德啊!)

    來源:《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鍊接


三、古籍典型用例

  1. 《詩經·小雅·頍弁》

    “豈伊異人?兄弟甥舅。”

    釋義:難道他們是外人?都是兄弟甥舅啊!

    分析:此處“伊”作代詞指代“他人”,“豈伊”構成反問,強調親緣關系。

    來源: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鍊接

  2. 《後漢書·張衡傳》

    “豈伊不虔思于天衢?豈伊不懷歸于枌榆?”

    釋義:難道我不向往天路?難道我不思念故鄉?

    分析:連續反問,表達張衡的矛盾心境,“伊”為語助詞。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


四、語言演變與消亡

“豈伊”的消亡源于兩點:

  1. “伊”的代詞功能弱化:中古後“伊”逐漸被“彼”“其”取代;
  2. 雙音虛詞簡化:唐宋時期反問多用“豈”“安”“焉”單字結構。

    來源:太田辰夫《中國語曆史文法》(北京大學出版社)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M].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
  2. 王力. 《古漢語字典》[M]. 中華書局, 2000.
  3. 阮元. 《十三經注疏》[M]. 中華書局, 2009.
  4. 逯欽立.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M]. 中華書局, 1983.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紙質出版物;線上資源可參考國學大師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網絡擴展解釋

“豈伊”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虛詞,主要用于反問句,表達否定或質疑的語氣。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豈伊”由“豈”和“伊”組成:

組合後整體含義為“難道……嗎?”或“哪裡……呢?”,常見于文言詩文。


二、用法與例句

  1. 表否定反問
    例1:《詩經·小雅·頍弁》
    “豈伊異人,兄弟匪他。”
    (難道他們是外人?其實都是自家兄弟。)

    例2:張九齡《感遇》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哪裡是因為地氣溫暖?實因橘樹有耐寒的本性。)

  2. 表質疑或諷刺
    例:《後漢書·杜喬傳》
    “苟遂斯道,豈伊傷政?”
    (若推行此法,難道會損害政事嗎?)


三、使用場景


四、注意事項

如需進一步分析具體例句,可提供原文片段。

别人正在浏覽...

昂然闇沒邦祯薄紗伯氣兵戟兵木不攜燦亮沖盈串車麤鄙打慘大常登延奪門恩臨法馔封建割據奮權貴熱喝盞護密呼突結束語即即世世雞鳴之助酒子極右快捷曠爽量子馬棗昧密明業南山叟蟠泥秋秋壤土溶溶曳曳三铢錢生産力神官束素厮炒私樹邃曲談稼貣丐天壤王郎鐵馬痛親望外衛從無漏果吳娃越豔顯迹銷刻下坡不趕,次後難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