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溶溶洩洩 ”。晃動貌;蕩漾貌。 唐 羅隱 《浮雲》詩:“溶溶曳曳自舒張,不向 蒼梧 即帝鄉。”曳曳,一本作“ 洩洩 ”。 宋 範成大 《眼兒媚·萍鄉道中乍晴卧輿中困甚小憩柳塘》詞:“溶溶洩洩,東風無力,欲皺還休。” 宋 吳自牧 《夢粱錄·暮春》:“是月春光将暮,百花盡開……當此之時,雕梁燕語,綺檻鶯啼,靜院明軒,溶溶洩洩,對景行樂,未易以一言盡也。”
“溶溶曳曳”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róng róng yè yè,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詞源與變體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羅隱《浮雲》詩:“溶溶曳曳自舒張,不向蒼梧即帝鄉。”宋代範成大詞中亦有“溶溶洩洩,東風無力,欲皺還休”的描寫。其異體寫法為“溶溶洩洩”或“溶溶洩洩”,常見于古籍。
文學意境
在詩詞中多用于營造朦胧、閑適的氛圍,如描繪春日湖光、暮色雲霞等場景,或通過比喻手法表現人物的柔美動态。
該詞兼具自然與人文意象,既可寫景又可喻人,常見于古典文學。使用時需結合語境,強調柔和、舒緩的視覺或動态感受。
《溶溶曳曳》是一個固定搭配詞,形容光線柔和、緩慢而優美的樣子。它通常用來描繪水面、樹葉等柔軟的物體在輕風中搖曳的景象,給人以溫柔、優雅的感覺。
《溶溶曳曳》的拆分部首是“水(氵)”和“曳(曱)”,其中“水”部表示與水有關,而“曳”部是一個獨立的部首。
根據《康熙字典》,《溶溶曳曳》的總筆畫數為19畫。
《溶溶曳曳》是典型的漢語詞語,來源于古代文學作品和民間傳說。它的寫法沒有特定的繁體形式,因為它是一個比較具體的形容詞短語,所以在不同的文本中可能有一些微小的變化。
由于《溶溶曳曳》并不是一個傳統的漢字,所以在古代并沒有固定的寫法。不過,根據古代文獻記載,類似的表達方式可以通過使用一些相關的漢字來傳達相似的意思。
1. 悠悠溪水從山上蜿蜒流淌着,溶溶曳曳,給人一種甯靜的感覺。
2. 秋風吹過,樹葉在風中溶溶曳曳地舞動着。
溶化、解溶、曳光、拖泥帶水
柔和、緩慢、優美、迷人
生硬、粗暴、迅疾、刺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