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代銅币名。鑄于 武帝 建元 元年,上有“三銖”二字,故名。 建元 五年停鑄。《史記·平準書》:“令縣官銷半兩錢,更鑄三銖錢,文如其重。”《漢書·食貨志下》:“有司言三銖錢輕,輕錢易作姦詐,乃更請郡國鑄五銖錢。”
“三铢錢”是漢代漢武帝時期鑄造的銅币,其含義和特點可綜合多個權威資料歸納如下:
三铢錢是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鑄造的貨币,因錢面鑄有“三铢”字樣而得名,代表其重量為三铢(約合今4.8克)。它是中國貨币史上流通時間最短的貨币之一,僅流通至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即被廢止。
由于存世稀少且曆史意義重大,三铢錢在錢币收藏市場中具有較高價值,但需注意鑒别仿品。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背景或真僞鑒定方法,可參考來源網頁的完整信息。
《三铢錢》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微小的錢財。成語中的“三铢”是中國古代的貨币單位,形容非常少的錢財。
拆分成語《三铢錢》的部首是“钅”和“钅”,由于兩個部首相同,所以可以簡化為一個。它的筆畫數是6畫。
《三铢錢》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詩經》。在《詩經·秦風·鴻雁》一篇中有這樣的句子:“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誰謂河廣?曾不容刀。”其中“一葦杭之”即以一根葦子當作船槳,輕而微小。後來,人們常用“三铢錢”來比喻微薄的財富。
《三铢錢》的繁體字為「三銖錢」。
在古時候,漢字寫作「三銖錢」,它由兩個部分組成。「三」表示數量,「銖」表示貨币的單位。(「銖」在今天的字形中變為「铢」)
他花了一大筆錢買下了那幅名畫,對他來說,那隻是三铢錢。
組詞:三錢、铢、铢積寸累、毫不足道
近義詞:三毫錢、微利
反義詞:萬貫家財、巨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