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泛指偏遠地區。隩,水岸内曲處。《南史·謝莊傳》:“寧二都智之所産,七隩愚之所育,實遇與不遇、用與不用耳。”
七隩(qī ào)是古代漢語中的地理概念,特指九州中偏遠的邊陲地區,尤其指水岸深曲、舟船可避風的港灣。以下從釋義、字源、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邊遠之地
源自《尚書·禹貢》九州劃分,指遠離中原的邊陲區域。如《國語·周語》載:“宅居九隩”,韋昭注:“隩,内也;九州之内可居”,後引申為九州邊緣的“七隩”,代指僻遠之地。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水岸深曲處
《說文解字》釋“隩”為“水隈崖也”,指河流彎曲形成的深水港灣,可供船隻停泊避風。如郭璞《江賦》:“淩波縱柂,電往杳溟,䨴七隩而莫停”,此處“七隩”即指多處隱蔽的港灣。
來源:《說文解字注》,段玉裁,中華書局,2013年。
來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編,商務印書館,2005年。
“七隩”承載古代對邊疆的認知,如《文選·吳都賦》稱“邦有七隩”,形容吳地港灣密布的地理特征。後世文學中多借其偏遠、隱秘之意,如柳宗元“九隩同文”化用此典,喻指疆域統一。
來源:《中國古代地理文獻選讀》,譚其骧,科學出版社,2019年。
“溟漲渺瀰,䨴七隩而莫停。”(郭璞《江賦》)
譯:江海浩瀚無邊,穿越衆多深曲港灣也未曾停泊。
注:現代漢語中“七隩”已罕用,多見于研究古籍或引用典故。如需進一步考據,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故訓彙纂》等權威辭書。
“七隩”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學或史書,現代漢語中已罕見。其核心意象是通過自然地理特征(如彎曲的河岸)隱喻人文環境的邊緣性,常帶有“未被開發”“文化滞後”等隱含色彩。
如需進一步分析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提供例句或上下文。
艾席幫身飽啜鼻飲長東黃河大橋塵阛赤棠毳工但割地窯凡要鳳凰饑富漢趕腳頭幹涉現象高度計何足介意化民婚娅獎懲教笞腳皮銀玠珪集刊籍死咎丑急診爵列铿锵困覺枯株朽木老林連抃連翻狸變立腳點麗玉滿魄湎淫目前鬧銀棄暗投明七宮戚醮七九奇藍齊衾染鼎善富聖時述命説滿緰此王孫貴戚猥談危微精一翁博五侯第五馬枭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