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枭啄裂獵物。極言殘6*暴。 漢 揚雄 《法言·重黎》:“ 始皇 方虎挒而梟磔,噬士猶臘肉也。” 宋鹹 注:“虎挒,梟磔,言暴也。”
(2).謂誅戮。《陳書·高祖紀下》:“ 曇朗 噬逆,罪不容誅,分命衆軍,仍事掩讨,方加梟磔,以明刑憲。”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枭磔漢語 快速查詢。
“枭磔”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含義的複合詞,由“枭”與“磔”兩種古代刑罰組合而成。根據《漢語大詞典》和《古代漢語詞典》的釋義,“枭”指斬首後将頭顱懸挂于木樁上示衆的刑罰,源于商周時期,常用于懲戒重犯;而“磔”本義為分裂肢體,後特指車裂之刑,常見于秦漢律法中。二字連用“枭磔”在《漢書·刑法志》中可考,表示将犯人處決後枭首并暴屍的複合刑罰,屬于古代“五刑”之外的極刑。
從構詞法分析,“枭”為形聲字,《說文解字》釋其“從鳥頭在木上”,象形頭顱懸挂之态;“磔”在《康熙字典》中解作“張也,開也”,強調肢解的動作特征。該詞在明清小說如《水浒傳》第三十九回中,曾描述“枭磔江州”作為震懾民衆的執法手段,印證其作為古代司法術語的使用場景。現代漢語中,“枭磔”已退出日常用語範疇,僅見于曆史文獻研究領域。相關釋義可參考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撰的《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刑律相關條目。
“枭磔”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源、文獻用例及引申義項綜合分析:
殘暴行徑的比喻
指像枭(一種猛禽)啄裂獵物般的殘暴行為,常用于形容統治者的暴虐。例如《法言·重黎》中描述秦始皇“虎挒而枭磔”,以猛虎撕咬、枭鳥分食的意象比喻暴政。
刑罰或誅戮
作為動詞,指古代将犯人處死後分屍示衆的刑罰,如《陳書》記載對叛亂者的懲處“方加枭磔,以明刑憲”。
“枭磔”既是對暴力的具象化描述,也承載了古代法律與道德評價的雙重色彩,多用于史書批判暴政或文學渲染殘酷場景。其使用語境通常帶有貶義,需結合具體文本判斷側重義項。
哀哇白旃檀班彩半空中寶床保險愎類超離帶動地簡笃近舉遠奮蕩改辟挂冕孤悶賈人合扇降氣鑒評簡訊寄傲鏡聽稽算久别重逢酒博士極相思軍吏隽語口川誇世喟然歎息闊辟攬轉雷謗連底凍涼貳靡屆陪隨旆旃片文隻事前車潛地情憀青蔬缺刻柔冶散别三十六計矢房是非場素英踏腳凳貪命通典唾壺敲缺無事處小敍消憂霞炤邪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