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丘虛”。1.廢墟,荒地。《管子·八觀》:“衆散而不收,則國為丘墟。”《史記·李斯列傳》:“ 紂 殺親戚、不聽諫者,國為丘墟,遂危社稷。”《後漢書·窦融傳》:“自兵起以來,轉相攻擊,城郭皆為丘墟,生人轉入溝壑。” 宋 秦觀 《代程給事乞祝聖表》:“樓觀宮室,化為丘墟。” 柯靈 《香雪海·春節書紅》:“但這浮華富麗的城市已化為劫灰零落的丘墟。”
(2).形容荒涼殘破。 漢 桓寬 《鹽鐵論·散不足》:“田野不辟,而飾亭落;邑居丘墟,而高其郭。”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輕诋》:“遂使 神州 陸沉,百年丘墟, 王夷甫 諸人不得不任其責。” 明 沉鲸 《雙珠記·吉筵叙故》:“兵荒極矣,城郭丘墟,靡有孑遺。” 章炳麟 《讨滿洲檄》:“遂啟 蒙古 宰割 赤縣 ,則我中華始丘墟為亡國。”
(3).山陵之地。《漢書·司馬相如傳下》:“且夫清道而後行,中路而馳,猶時有銜橜之變,況乎涉豐草,騁丘虛。”《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作“丘墳”。《文選·王褒<洞箫賦>》:“原夫簫幹之所生兮,于 江 南之丘墟。” 李善 注:“《丹陽記》曰‘ 江寧縣 慈母山 臨 江 生簫竹管’。 王褒 賦雲‘于 江 南之丘墟’,即此處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颍水》:“其地丘墟,井深數丈。”
(4).泛指大地。 晉 郭璞 《井賦》:“獨星陳於丘墟兮,越百代而猶在。”
(5).陵墓;墳墓。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濁漳水》:“中狀若丘墟,蓋遺囤故窖處也。” 宋 陸遊 《歎老》詩:“朋儕什九堕丘墟,自笑身如脫網魚。”
(6).堆壟不平貌。
(7).形容狀貌魁偉。 北周 庾信 《周柱國大将軍長孫儉神道碑》:“公狀貌丘墟,風神磊落。”
(8).中醫學名詞。針灸穴位名。《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十二經表裡原絡總歌》:“膽原丘墟,肝蠡溝。”原注:“足少陽膽經病,可刺本經表之原穴,即丘墟穴也。”《醫宗金鑒·膽經分寸歌》:“踝上三寸是懸鐘,丘墟踝前陷中取。”原注:“從懸鐘行外踝下,斜前陷中,丘墟穴也。”
(1).廢墟;成為廢墟。《封神演義》第六回:“眼見七廟不守,社稷坵墟,我何忍見!” 田野 《怒吼了的膠東》:“雖然這村莊是變成了坵墟,其實,這更是一顆仇恨的種子呀!”
(2).墳墓。 清 席鎬 《除夕感懷亡弟湘北》詩:“弟兄我七人,強半歸坵墟。”
“丘墟”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不同領域和語境理解:
廢墟或荒地
指荒廢、殘破的城池或土地,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管子·八觀》提到“衆散而不收,則國為丘墟”,強調國家衰敗後的荒涼景象。
形容荒涼殘破
用于描述戰亂、災害後的景象。如《世說新語》中“百年丘墟”暗喻社會動蕩後的破敗;明代《雙珠記》亦用“城郭丘墟”描繪兵荒後的慘狀。
山陵之地或大地
《漢書·司馬相如傳》提到“騁丘虛”,指代山陵區域;《水經注》中“其地丘墟”則泛指地形特征。
穴位名稱(屬足少陽膽經)
“丘墟”既可指具象的廢墟、穴位,也可作抽象的狀态描述(如荒涼)。其含義隨語境變化,需結合曆史、文學或醫學背景理解。如需更深入探讨中醫穴位或古籍用例,可參考權威文獻或專業醫學資料。
丘墟(qiū xū)是一個漢字詞,由“丘”和“墟”兩個字組成。
“丘”字的拆分部首是“一”字,其筆畫數為3;“墟”字的拆分部首是“土”字,其筆畫數為15。
“丘墟”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至古代漢語。在古代,人們用“丘墟”來形容一種山脈間的小平地,即山腳下的平地。
在繁體字中,“丘墟”可以寫作“丘墟”。
在古代漢語中,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盡管“丘墟”一詞的意思相同,但它的字形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
1. 這座城市的建築遺址被發現在丘墟之上。
2. 他們在丘墟上修建了一座宏偉的宮殿。
丘墟的組詞:丘陵、丘墳、墟市、墟落。
丘墟的近義詞:山腳、山下、小平地。
丘墟的反義詞:高山、懸崖、深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