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稱星期日。參見“ 來復 ”。
“來複日”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為詳細解釋:
指舊時對“星期日”的稱呼,源于“七日為一周期”的概念。此用法現已不常見,現代多稱“星期日”或“禮拜日”。
核心來源
與《周易》中的複卦(卦象為“七日來複”)有關,表示事物循環往複的周期性規律。古人将七天視為一個完整周期,因此第七日被稱為“來複日”。
語言演變
“來複”原指循環、往返,如《周易》中“反複其道,七日來複”。後借用于時間周期,衍生出“來複日”一詞。
若有進一步考據需求,可參考《周易》複卦或近代漢語詞典中的釋義。
《來複日》是指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表示陽曆的11月23日或11月24日。它标志着農曆為冬至後的第9個節氣。
《來複日》的拆分部首是【日】,表示太陽;拆分筆畫為6畫。
《來複日》這個詞的來源為中國古代農耕文化中的節氣觀念,用來紀錄自然變化的重要時刻
繁體字為【來復日】。
在古代,漢字寫法有很多變體。按照《說文解字》的記載,在古代,《來複日》的漢字寫法為【來復日】。
1. 《來複日》,氣溫開始逐漸下降,冬季正式進入北方地區。
2. 京城的早晨,《來複日》的陽光照射在大地上,溫暖而明亮。
1. 來臨:指某個時間或事件即将到來。
2. 複原:使事物恢複到原始狀态。
3. 日光:太陽的光芒。
冬至:農曆十二月的第一個節氣,表示陽曆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
立春: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表示陽曆的2月3日或2月4日。
【别人正在浏覽】